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想说一个词时,却突然发现自己想不起来它完整的表述,即便你确信自己知道它,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借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喜剧场景,仿佛你想说"马冬梅",可脑海里却是"马冬什么",或者"什么冬梅",或者"马什么梅"。相信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心理学领域它被称为"舌尖现象"。该如何定义"舌尖现象"这种状态呢?假如无法想起某个你要说的词语,但是觉得自己知道它,并且感觉它就在自己嘴边,而且可能很快就会想起来,这就说明你正处在"舌尖现象"的状态。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在你舌尖打转的词语仿佛成了薛定谔的猫,你既"知道"它,又"不知道"它。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了——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呢?  相似文献   

2.
正你的身边是否存在这样的人,他们是"自来熟",遇到什么人都能聊上几句。反观自己,你常常觉得自己会把天聊死。如果这种情况让你感到苦恼,该如何避免?心理学上将沟通分成五个层级:传达信息、解释说明、说服、谈判、影响力,而平常的闲聊属于沟通的初级——传达信息,所以只要你会说话、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再掌握一定的技巧,闲聊可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一件趣事     
<正>童年就像一个百宝箱,珍藏了无数或快乐或悲伤的"宝贝",其中有一件"宝贝"我只要一想起来,就会忍俊不禁。六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是我小学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是"很重要"的日子。妈妈带我在城里转了转,还用相机给我拍了好多张照片。随后,妈妈对我说:"兰兰,你在家好好待着,妈妈出去买点东西就带你去照相馆洗照片。"我应了一声,心中却冒起问号,洗照片是什么回事?把相机放在水底下洗,照片就会自己出来吗?如果是这样,那我可  相似文献   

4.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2,(19):29
正人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声音陌生?将自己的声音录下后,重新放给自己听,通常你会觉得这声音不像是自己发出的,而别人一听,就能确认那是你的声音。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我们说话的声音,除了通过空气振动传到自己的耳朵  相似文献   

5.
<正>当你说"我"这个词时,你很清楚你是在指自己。这是最为清楚的概念,人大约开始说话时就明白了。真是这样吗?当你停下来仔细想想"我"的含义,事情就会变得怪异起来。我们不妨就来试一试。"我"是指身体吗?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就等价于这个身躯本身。身体理论认为,有了身体,才有了你。如果你的身体不工作了,你就死了,你就没有了。这听起来很合理,但经得起严密的推敲吗?  相似文献   

6.
正你总是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心神不宁?你不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因为不想让别人觉得你很笨?放一纵旦型有突发情况阻碍了事情顺利进行,你就会责怪自己没有事先预测到这些问题?如果以上的想法你有任何一种,那么你可能就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是一种极度追求完美、不容瑕疵的想法,它正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我们常将"完美主义"视为积极向上的表现,而研究表明,越是过度追求完美的人越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7.
罗玲 《科学生活》2023,(3):32-33
<正>01说什么都不对?也许是因为家长太焦虑初中生家长经常会有这种体会,跟孩子说什么都感觉不对:说让他好好学习,孩子觉得压力大;说让孩子多放松心态,尽力而为,考上什么学校都可以,孩子又觉得你低估他。另外,有时家长越让他放松,他自己的压力越大,就好比你看恐怖片自己感到很害怕时,就会告诉身边的人“你别怕”。  相似文献   

8.
正晕车不是病,晕起来真要命!不论是自己晕车,还是亲人晕车,在旅途中都是相当煎熬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我们为什么会晕车?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平衡感不好。有的朋友可能会感到奇怪:"开什么玩笑?我怎么平衡感不好了?你看我的脚走路好好的,我还可以跑得飞快!"其实,咱  相似文献   

9.
希尔教授在做这样的一个试验,他问一群学生:"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生们觉得很不可思议,这可能吗?他们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以后,希尔教授又重复了一遍:"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相似文献   

10.
大脑有个"体验模拟器"想象一下,假设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1小时了,你会用这1小时做什么呢?你会不会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到最奢华的饭店大吃一顿呢?或者冲到上司面前细数你对他的种种不满,将这些年积压在心中的怨气全部发泄出来?或者拿着把刀将你的仇人大卸八块?你具体会做什么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生的最后1小时里,多数人会做一些平时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与想象自己的生命戛然而止不同,当我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还很长的时候,我们会为将来做很多  相似文献   

11.
正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时,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种反应。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和反应?经过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最主要的生理原因是一种叫"内啡呔"的物质在起作用。当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大脑便会分泌出"内啡呔",并指示神经系统传达"快乐的讯息"到全身。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其实很大部分是大脑中内啡呔浓度的外在表现。成功的源泉很多青年人喜欢向那些成功者请教成功的秘诀,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如出一辙:去做你最喜欢的事,这样你才会焕发出全部的热忱,并坚持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奇迹?概率论中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即世人所称的"奇迹".那么,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运气总不够好,就和"奇迹"无缘了呢? 首先看一下,奇迹一般发生在哪些地方.相信你看过魔术师的表演——从除去大小王的52张牌中随意抽出一张,恰好就是你事先预想的牌,你是否觉得这真是"奇迹"?你还可以抛一枚硬币,看能不能连续6次出现正面或反面,或者连续10次出现正面或反面.某种交易卡的密码由三位数组成,每个数字可以是0~9中的任一数字.假设你忘记了自己的密码,到自动柜员机随机试解密,能否成功呢?  相似文献   

13.
如果有人问你,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成就是什么?可能绝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很多年来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但你有没有想过,在中国历史上,它们真的那么重要吗?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06年以来,社交网络开始成为很多人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你感觉无聊和空虚,因而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看朋友的新动态;或者是这样的时候:你浏览着朋友们在社交圈里发布的各种动态,反而觉得自己很孤单无助?驱动我们拿起手机的动力是孤独感。作为社会性动物,人天生需要归属感。归属感一部分来自令人满意的社会交往,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无法令自己感到满足时,他就会感到孤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朋友,行事有条理,人也很善良诚恳,可是总让我对他有"毛毛躁躁"的印象,有时我不太愿意和他聊天。明明他是那么好的一个人,很体贴别人,肯接受意见,也愿意成长,为什么我总觉得和他说话格格不入呢?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和他说话时,我的耳中有时好像忽然会被插进一根针:一个"错"字!因为在你陈述一件不是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一名初一学生,最近学习和生活都不太顺。学习上遇到不小的阻力,几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觉得完成学习任务越来越吃力;生活上,和朋友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闹不愉快。我的个性是这样:什么事情没做好,就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些什么,觉得自己好糟。真的很不喜欢这样的自己,还经常陷入莫名的"小情绪"里。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才能变得好一点?露露  相似文献   

17.
也许,你一直身体不错,虽然偶有头疼脑热,但总觉得癌症离自己很遥远,但如果请你花些时间回想一下:身边是否有一些患癌症的亲戚或朋友呢?这么一想,恐怕就会想起几位"不幸者".那么,人的一生中患癌症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这个数字是38%,也就是说,大概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间点上会得某种癌症.女性相对幸运一点,患癌的概率是37%,男性因为活得粗糙,再加上先天不足,患癌的概率超过了39%.  相似文献   

18.
柯南 《科学大众》2008,(4):38-41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雄伟的山系,如果从太空里看喜马拉雅山是个什么样子呢?卫星照片的样子肯定会令你大吃一惊。2007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组最新的卫星照片,让我们见识了地球多姿多彩、五彩斑斓的一面。科学家还给这组照片起了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名字"地球艺术"(Earth Art)。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相似文献   

19.
好照片     
正夏天的一个傍晚,青年在山下的小溪边走来走去,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一个禅师走过来,问他有什么心事。青年长叹一口气,说:"我总觉得生活平淡无味,不停地调换工作,可不久便又觉得乏味。于是,我干脆辞掉工作自己做生意,仍觉得无趣。我很害怕如此下去会变得抑郁,可我不知道如何让生活变得有趣。我整日为此而苦恼。"禅师没有回答青年的问题,望着天边的夕阳问青年,你能把落日拍下来吗?青年觑一眼禅师,扭过头去,不再  相似文献   

20.
请注意看图一,这幅图是什么?是一只陶制瓶子还是两个人脸的侧影?如果你把黑色作为背景,你就会看到一只白色陶制瓶子;如果你把白色作为背景,你就会看到两个黑色的人脸剪影。但是,不管你怎么看,你不可能同时既看到瓶子又看到剪影。 这是心理学的一个趣味问题,它说明了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于一个方面而不能兼顾其它。当我们注意某物体时,一般不会注意或者很少注意到它的背景,假如我们对着一张相片看到一张脸,就很难同时注意脸后面的背景。人对图形在进行心理感知时会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发生,上述现象只是其中一个类型。在心理学史上,心理学家们发现了一系列感知原理,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定律”(格式塔是个德语词,意思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在心理学中它表示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下列就是一些较为重要的定律: 就近律: 当我们看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近的一些组或者集来感知它们。如图二,给人们一排黑点来看时,他们会自发地以彼此距离很近的黑点作为一对来看(ab,cd……),可实际上,也可以看成一对分隔很远的黑点和分隔很近的黑点(a/bc/de……),不过没有人会以这种方式去看。 还有一个更有说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