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与图书情报工作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张复华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21(5):257-258,308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很快地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而且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一时间成了我国有识之士关注的热点.今年初,中科院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欧洲,一些国家提出了建立"知识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是根据党中央的决定设立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知识创新工程高度重视。今年2月4日,他就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作了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指出:"为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但提出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阐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特殊使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我们在坚持"科教兴国"基本方略的实践中,应致力于一代新人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积累新知识,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我国21世纪高校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5):325-325
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2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上的批示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为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与高新技术的对接,促进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抢占知识经济的制高点,已成为我们的传统产业必须面对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是创新。创新创业现已成为世界潮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创新创业都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其发展。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新的潮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正确定位,大力推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探讨了知识的含义、知识经济的实质以及创新的内涵、创新方法,指出知识经济需要创新,创新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然后,对中国知识经济与创新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必须重视创新,立足国情,进行知识经济与创新的研究,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抓住机遇,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真正到来。  相似文献   

8.
加强地方社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加大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向党中央递交了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作出了"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的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9.
知识创新工程(1998—2010年)是国家面向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做出的战略性决策,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入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新阶段。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试点单位,中科院紧紧围绕试点目标,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锐意改革,开拓奋进,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  相似文献   

10.
《学会》2004,(11):19-20
<正>"21世纪,是科技和理性的世纪,也是创新发展的世纪。面对科技发展新趋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竞争与合作,大幅度地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礼今天在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上纵谈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11.
教育作为知识、智力、人才的主要产业,在发展知识经济中将起着关键作用。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工作者,必须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发表了重要谈话。之后不久,我国制定了促进中国环境和发展的“十大对策”,并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门皮书》。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在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知识创新工程引进优秀杰出人才座谈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后的一次重要会议,旨在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优秀杰出人才加盟知识创新工程,共同振兴我国科技事业。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的迎接21世纪全球性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决策,是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将国…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国家创新体系组成,介绍了新时期中科院发展设想及盐湖所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研究体制、管理结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6.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的竞争将是以知识经济为中心,以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全球为竞场的竞争.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成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未来世纪竞争的制高点,是我国现阶段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保持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7.
论知识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几千年以消耗物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失衡为生存和发展条件,走向21世纪的时候,终于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端。这对全人类都是曙光与希望。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经济?为什么必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经济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创造这种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8.
王予波 《青海科技》2001,8(4):62-64
在数千年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我们正在迎来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那就是知识经济。江泽民同志说:“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知识经济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对于促进知识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制度保证 所谓知识经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消费)为…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9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在党的十五大上对于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国家教育部1999年开始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因此,如何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的面向21世纪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战略性决策,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入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