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软科学》2019,(11):125-130
在梳理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2001~2016年省际数据考察社会资本对创新的影响,并运用地区社会信任水平作为社会资本的稳健性检验,考察不同维度社会资本的异质性影响。最后,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社会资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结果发现:①社会资本是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且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可能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②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市场分割的削弱和政府效率的提升是社会资本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途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人力资本的影响路径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沈能  彭慧  姚炯 《科学学研究》2019,37(6):1091-1101
全球化浪潮加速了创新的国际化进程,给各国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将区域技术异质性和非期望产出纳入创新效率测算模型,并建立空间收敛模型考察国际研发(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溢出对创新效率的空间收敛效应,把握国际研发溢出的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考虑空间效应情形下,国际研发溢出显著促进了我国创新效率的区域收敛,尤其是提高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创新效率,但是不同的国际研发渠道对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国际研发溢出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而逐步衰减,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的交叉波动是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国际研发技术溢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邹文杰 《科学学研究》2015,33(3):390-397
研发溢出效应以及空间异质性使得研发要素集聚与研发效率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应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门限面板模型考察了1993-2012我国研发要素集聚与研发效率之间的非线性空间联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研发要素集聚与研发效率在空间上呈非均衡分布,研发要素集聚对研发效率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研发要素集聚对研发效率提升效应主要取决于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要素集聚水平,研发投入强度越大,研发要素集聚对研发效率提升作用就越明显;而研发要素集聚和研发效率之间则呈倒"U"型关系,研发要素集聚跨过一个门槛值,将抑制研发效率的提升。本文政策含义明显,政府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同时切忌走入盲目提高研发要素集聚的误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的研发效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贝叶斯估计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BSFA)测算2009—2018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进而检验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与传统产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传统企业技术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政府补贴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技术效率,激励研发投入、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盈利能力均是政府补贴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政府补贴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传统产业内,政府补贴对于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更多的是依靠增加企业规模和利润间接促进企业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究政府RD补贴分配的持续性问题,有利于减少政府行为失范,提高政府RD补贴效率。分别从声誉积累优势和绩效积累优势探究影响政府RD补贴分配中"粘性"效应的因素,采用2010—2013年广东省498家制造业民营企业的面板数据,应用转移概率矩阵、Probit回归分析以及PS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于广东的实证数据表明,广东省政府RD补贴"粘性"效应更有可能是基于绩效积累优势的挑选机制,进一步基于企业创新链视角检验政府RD补贴"粘性"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政府RD补贴"粘性"效应有利于企业研发强度提升,对企业不同模式的技术获取战略均存在积极显著的影响,但对企业新产品产值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的地区规模和营商环境在该影响机制下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在通过剔除部分样本、替换被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此外,基于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地区规模消极调节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营商环境积极调节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在中小规模地区和营商环境好的地区的调节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政府研发资助政策究竟是缓解了企业创新中的资金“匮缺”程度?还是进一步滋长了企业的创新“惰性”行为?研究将2008—2017年间国泰安数据库中2480家上市公司作为考察对象,运用工具变量法2SLS和IV Probit两种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1)在控制时间、行业、企业性质和地区固定因素后,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创新活动产出以及创新意愿存在U型非线性激励效应,只有当政府资助规模超过某阈值后,才呈现出对企业创新意愿的“挤入”效应,不过这种“挤入”效应可能会带来“重数量”困境。(2)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创新偏好产生了显著的“倒U”型分层效应,过度补贴将引起创新偏好向低端化“降级”,造成“轻质量”困境。(3)以上结果在国有/非国有企业、高/低创新强度行业分组间均存在异质性。意味着政府的创新补贴政策需兼顾不同股权性质、不同行业创新强度的差异性,且需重点缓解民营企业和高创新强度企业的资本“匮缺”,以及“鞭策”国有企业的创新“惰性”,鼓励高创新强度行业内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否则会进一步加剧不同类型企业间的“激励扭曲”。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其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基于金融错配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企业创新,且此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企业金融错配程度,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金融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也均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金融错配来推动企业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两个方面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研发和科技创新转化两阶段的效率影响,通过收敛性检验和RIF回归探讨了金融发展在不同创新效率地区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效率和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对提升科技创新的研发效率和转化效率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对创新研发效率的提升具有激励作用,但对创新转化效率的提高呈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工业企业的创新转化效率和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研发效率的收敛性主要来自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距的缩小,而创新研发效率和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转化效率的收敛性则由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距的缩小和三个地区间差距的缩小共同形成。  相似文献   

10.
刘和东 《科学学研究》2011,29(4):548-556
 通过收集1998-2008年我国30个省市创新投入产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函数测度了各区域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发现:(1)未考虑效率影响因素时,中国区域研发效率较低;考虑影响因素后,短期效率得到提升,中期经过一个短暂的下降调整,长期进一步提升。(2)研发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政府资助对研发效率的作用,短期中促进效果不明显,中长期甚至出现负面效应。金融支持对研发效率的影响各期均显著为负。企业主体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短期为负;长期中,有显著促进作用。产学研合作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短期与长期显著为负;中期正面影响不显著。FDI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短期中有显著促进作用,中期中会抑制研发效率;长期中促进效应不显著。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研发效率有显著的促进。经济增长对研发效率随不同时期呈不显著、显著状态的正面影响。地理区位对研发效率有负面影响,短期显著,中长期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使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基于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的双重视角,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技术探讨了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效应,而是呈负向门槛效应和边际效率递减的非线性特征;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情况基本一致,而东部则呈明显的U型关系,且其最优研发投入强度区间是0.54%~2.80%;进一步考察发现:在资本结构门槛下,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效率之间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且其最优资本结构区间为33.87%~65.07%,而在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呈显著的N型、倒N型和倒N型关系;在资本密度门槛下,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当资本密度小于3.29%时,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的促进效应最大,但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呈现明显的负向、U型、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本地及邻地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伴随地理距离增加,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呈现“由正转负”的阶段性变化,485千米为其有效溢出边界。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创新、产业集聚与外资流入均可正向中介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机制变量的调节下,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效应还存在梯度增强过程。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层面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欧班列开通能否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技术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中欧班列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8年25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欧班列开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推动了区域创新效率,平均提升了9.81%;异质性检验发现,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且集中在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开通通过城市创新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等渠道推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拓展性检验发展,中欧班列开通并未引致开通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创新资源虹吸效应,而且中欧班列开通对省内地区和省外邻近地区产生广泛的创新效率溢出效应。本文揭示了中欧班列开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激发企业研发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以2015-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企业税收负担与研发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税收负担显著降低研发效率,并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企业产权性质与研发强度在上述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国有企业与研发强度高的企业,其税收负担对研发效率的影响减弱。异质性分析发现,东、中、西部地区企业研发效率与税收负担间存在显著差异,东、中部地区企业税收负担与研发效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西部地区企业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为提升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孙超  王燕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39-147
在理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变趋势和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我国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高于经济转化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技术研发能力更强,京津地区在经济转化阶段更具比较优势;异质性产业通过创新要素耦合、技术波及与溢出效应等作用于区域创新效率,且能有效解决创新过程的脱钩问题;长三角地区能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实现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我国省际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利用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效应和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创业活跃度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并且创业活跃度能够调节数字普惠金融的非线性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为了厘清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知识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三个阶段,利用DEA方法测度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各阶段效率,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考察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各阶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阶段性差异,与知识创新效率、成果转化效率相比,技术研发效率较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的知识创新效率、技术研发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成果转化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地区的知识创新效率有正向溢出作用,对成果转化效率产生"虹吸效应",而对技术研发效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然  原毅军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40-2149
本文以“新常态”下政策间耦合效应为切入点,分析政府研发补贴配合环境规制倒逼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07-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与政府研发补贴耦合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与政府研发补贴政策耦合效应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存在明显的地区与规制类型异质性。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政策耦合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策耦合效应并未表现出对“遵循成本”有效的缓解作用,但能够显著增强“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结论说明多元化的政策组合,对于发挥政策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区域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1998-2007年我国地区工业企业数据,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创新产出指标,应用明确包含地区异质性的随机前沿模型对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可观测地区异质性有显著影响,如果未加以考虑和控制,这些效应被包含进无效率项将导致估计的效率有明显的偏差;知识的内部获取和外部获取对创新产出有不同影响,自主研发和技术消化吸收有显著正的影响,国内外技术引进有负的影响;制度环境差异是导致创新效率差异的重要因紊,政府支持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市场机会多的地区创新效率也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关注数字经济减碳效应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利用2010—202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引入社会化服务角度,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从时间和空间两维度刻画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效应和溢出效应,以期为依靠数字化路径实现农业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量化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发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这一路径会间接影响该抑制作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确实存在滞后效应,对将来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仍存在较强抑制效果;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其他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也存在显著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增强,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要提升相关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时间红利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