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陈举  严贤春 《大众科技》2016,(11):85-88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分析,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旅游区发展中依然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旅游产品设计不够科学性、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环保设施与环保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拓展融资渠道,科学与针对性的总体规划、建设多功能旅游景区,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实施新型营销策略,加强环保设施与环保意识等相应对策,旨在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突发性大型自然灾害会给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人口分布调整和产业结构重塑是灾后重建工作的核心任务.针对灾后重建中产业恢复的特殊性、紧迫性和阶段性等特点,结合四川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实践,在对灾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及受灾情况等分析基础上,认为:在东部平原地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在大部分浅山地区,结合旅游业重点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和加工产业;在深山地区,提高水能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并提高产业集中度.总体形成从平原向山区逐渐过渡的圈层式产业空间格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SWOT法分析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旅游业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从而提出适宜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对策,更好地利用旅游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促进灾后重建工作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乐乐 《百科知识》2007,(1X):58-59
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遗产大会上,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遗产大会上,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坐落于介于成都高原和青藏高原间的邛崃山和夹金山,其边缘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大约距离成都有100千米,覆盖924500公顷的区域。大熊猫群的主要中心是位于汶川县西南部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宝兴县东南部的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和位于夹金山西南面的夹金山省级公园。含7个保护区和9个自然公园,同时由527100公顷的缓冲区所围绕。  相似文献   

6.
彭州市灾后旅游恢复重建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州市旅游业在5.12汶川地震中损失惨重,灾后旅游恢复重建密切联系旅游灾情实际情况,将旅游恢复重建与灾后城镇体系建设、工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创新模式,把危机转化为机遇,针对省内旅游格局的新情况,整合旅游资源优势,调整旅游结构,重点恢复宗教人文旅游,做好短线旅游文章.  相似文献   

7.
发展四川生态旅游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通平  黄萍  赖斌  李贵卿 《软科学》2005,19(4):67-69,73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四川是国内最早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省市之一。分析了四川发展生态旅游独特的资源优势,揭示了生态旅游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和发展四川生态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特别是龙门山沿线的部分旅游景区更是毁灭性创伤。文章就地震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可观分析,并就如何进行地震灾后的旅游复兴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烟台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前景看好.在分析烟台市生态旅游发展优势条件基础上,审视其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实现烟台市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扰程度比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扰程度要低得多,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干扰因素是人为因素,以挖药、砍伐森林、放牧和偷猎最为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杨凌  寇宏伟 《科研管理》2017,38(6):51-58
我国传统的经济影响评估通常关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忽略其间接经济影响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四川省GDP所造成的影响。首先,论文根据索罗增长模型分析了地震发生后灾区的可能增长趋势;然后,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时间序列方法预测出若不发生地震时四川省的GDP,通过"有灾"时的实际值与"无灾"时的预测值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震后的恢复重建政策对四川经济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特别是长期来看拉动了四川省GDP的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型景观的游客体验能够为此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判定北川地震景观游客体验维度,同时揭示了游客体验整体均值的时空差异,并利用非参数检验揭示其社会属性和空间差异,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灾害型景观资源管理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①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可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解释,具体包括道德型、个人型、教育型以及学习型体验;②同情等道德体验是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的主基调,且并未因游客性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影响产生组别间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说明游客受灾害型景观的影响更易产生情感体验,且不同组别和不同客源地的游客对教育型体验相关选项均给予较高的赋值;③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存在时空差异,情感和认知体验均随时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且灾害发生地(四川)游客有着更为强烈的情感和认知认同,其中除个人型体验外,四川省内样本中各维度灾害型景观体验均值高于非四川游客,且个人型和教育型体验在受教育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而学习型体验分别在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荣金凤  闵庆文  郑林 《资源科学》2007,29(1):112-117
贫困地区与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这一地区面临的突出矛盾。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常规的产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限制,但贫困地区所拥有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则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从贫困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生态系统娱乐文化价值、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出发,指出贫困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最后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与生态旅游的特点,提出了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珍惜资源与环境;协调利益,群众参与;注意保护旅游点的生态环境;努力克服淡旺季的影响;实施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14.
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参与被认为是生态旅游内涵的一部分、生态旅游的特点之一以及实现生态旅游目标的理想途径.本文在对苍南县五凤乡社区参与情况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五凤乡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现状,对五凤乡社区居民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五凤乡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新模式.以期为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提供决策上的参考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旅游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合作重点。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四区三带"自然生态旅游带和"六区三带"文化生态旅游带,连点成线串起"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区域网,培育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既可发挥沿线国家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促进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又能破解"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破碎带、经济凹陷区"的两难问题,有效保护"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旅游模式和大旅游模式,最终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带"两心四带七板块"的总体目标,将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我国林区生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转型升级的战略产业。文章提出7项针对性对策建议;(1)通过顶层设计,推进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联盟和示范区;(2)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网络体系;(3)建立"发改协调,林业牵头,多部委合作"的金融支撑系统;(4)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国际生态旅游品牌;(5)积极扩大国际生态旅游交流与合作;(6)做好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及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7)加强沿线各个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以期为"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智勇 《未来与发展》2013,(12):104-109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出与发展,是协调景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地生态环境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依据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构建了由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草原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呼伦贝尔草原2005--2012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指出了制约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对怎样进行生态旅游规划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文章从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规划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出发,论述了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层次划分、内容、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已成为一个深刻的话题,西部地区的旅游业要想获得长远持续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目标为导向。本文主要分析了旅游业的生态属性、生态旅游业的涵义和旅游业的生态目标,并探讨了西部旅游业生态目标追求的必要性,从政府、旅游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西部旅游业生态目标追求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已成为一个深刻的话题,西部地区的旅游业要想获得长远持续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目标为导向。本文主要分析了旅游业的生态属性、生态旅游业的涵义和旅游业的生态目标,并探讨了西部旅游业生态目标追求的必要性,从政府、旅游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西部旅游业生态目标追求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20.
赵亮  何凡能 《资源科学》2020,42(4):661-671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灾后恢复重建得到广泛重视。恢复重建规划作为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公共政策,对其开展实施评估将有利于保障恢复重建的高效实施与灾区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评估相关进展了解研究现状,为后期构建综合性的评估技术提供基础。结合对国内外恢复重建规划实施评估理论、内容与方法的整理分析,对比归纳各类规划实施评估的经验与不足,结果表明:目前规划实施评估主要以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传统规划为主,由于灾区具有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经济脆弱等特征导致恢复重建规划实施评估面临更多挑战;现有评估多以传统规划评估理论为基础,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灾害经济学理论等完善自身理论体系;评估内容较多关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还需对社会公平、文化保护等予以关注;评估阶段多关注规划实施结果,较少关注规划实施过程与实施影响;评估方法在各个阶段存在差异,定性与定量方法有待综合运用。未来需要通过设计全阶段的评估流程,构建综合性评估体系与开展灾后可持续性评估以提升评估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