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沈英甲 《百科知识》2002,(10):48-49
从人类历史看,刑罚史实践着从严酷到轻缓的历程,无痛苦的死刑执行方法,是我们走向人道主义理想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孙晶晶 《科教文汇》2007,(9X):174-174
《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但是在这样一条仁慈的法律背后。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犯了及其严重罪行的妇女。知道自己难逃被判处死刑的命运,在羁押期间,通过各种渠道怀孕以逃避死刑。笔者认为,应该出台一条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被羁押以后怀孕的妇女,可以判处死刑,但是要等到孩子出世以后再执行。”  相似文献   

3.
杜丽 《中国科技纵横》2011,(10):243-243
本文以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为出发点,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刑法禁止规范从冷酷到宽容,提出了从方法论上重视刑法禁止规范的改造,使我国刑法在打击犯罪方面与时俱进,完善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4.
复仇作为报复的一种形式,实质上彰显的是一种理性、文化和制度且其和刑法有着确为甚密联系,其本身就是刑法乃至民事侵权的基础。因为人本性的存在,又因现今条件的所限,我国废除死刑的主张可能还不成立。但死刑的废除确是也必为大势所趋,也许我们要做的是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邱军生  高静 《科教文汇》2007,(11X):156-156
当前我国刑法学者对死刑的研究已经不是停留在死刑的存废上,根据我国的国情,立即废除死刑并不可行,因此探讨如何在逐步减少死刑的基础上最终废除死刑更具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司法实践的考虑,从死刑适用的实体控制和程序控制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奇怪的死刑     
死刑是人类社会的最严酷的惩罚,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社会制度,死刑的判定标准却千奇百怪,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刑法学者对死刑的研究已经不是停留在死刑的存废上,根据我国的国情,立即废除死刑并不可行,因此探讨如何在逐步减少死刑的基础上最终废除死刑更具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司法实践的考虑,从死刑适用的实体控制和程序控制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是我国刑法所特有的一项制度。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条件是:罪该处死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两项。一九九七年新刑法对死刑缓期执行适用的标准并不完善,忽略了对被宣告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主观恶性的考察,同时对死刑缓期执行后变更刑罚的情形也不够完善,混淆了与减刑制度的区别。对死刑缓期执行后,如果犯罪分子没有故意犯罪的,应一律变更为无期徒刑,而故意犯罪,抗拒改造,态度恶劣的,应在二年期满后再决定是否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9.
今年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是我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进行的重大调整。从死刑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状况对我国的现行死刑制度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死刑制度的一些做法,以求能对现行的死刑制度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栾娟 《科教文汇》2008,(13):130-131
经济犯罪属于非暴力犯罪,在国际社会上并不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犯罪,但我国刑法对经济犯罪中的很多罪名配置了死刑,这是不合理的。本文从刑罚的公正性、目的性和谦抑性角度论述了废止经济犯罪死刑的必要性,并从经济学、社会学、刑法学角度论述了废止经济犯罪死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2月20日,联大在人权会议上就废除死刑进行表决。结果有111个国家支持缓用死刑,34个国家弃权,41个国家反对,反对方包括了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伊朗、沙特、朝鲜。此次票决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向保留死刑的国家发出了鲜明的信号,也再一次把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死刑废除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2.
自首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情节,在司法实践中,自首从宽处罚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自首从宽原则的合理性根据在于自首行为显示出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小,其人身危险性较低,从这一依据出发,才能针对具体案情合理适用自首制度。在死刑案件中对于自首情节的认定则应有更为精确的标准,从而实现司法公正,充分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3.
《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但是在这样一条仁慈的法律背后,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犯了及其严重罪行的妇女,知道自己难逃被判处死刑的命运,在羁押期间,通过各种渠道怀孕以逃避死刑.笔者认为,应该出台一条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被羁押以后怀孕的妇女,可以判处死刑,但是要等到孩子出世以后再执行."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一种依法剥夺他人生命的合法方式。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依据法律相关规定,行刑者基于相关权力,剥夺一个犯人生命的刑罚,世界上最古老、同时最严厉的刑罚之一。本文通过对照美国和中国关于死刑的问题,对于死刑的人道主义问题加以探讨,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死刑废除问题——基于伦理学的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剥夺罪犯生命的一种古老的刑罚。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近200多年来死刑存废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死刑存废问题进行探讨,论证死刑废除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为了震慑人心,处决死囚都是"现场直播",允许公众"围观"。古代都有哪些死刑?——商纣王"杀梅伯而醢之"古代称死刑为"大辟",即大罪的意思,是古代惩罚犯人最狠的刑法条款。死刑在中国出现时间很早,上古三代时期的"五刑"中,便有"大辟"之刑。具体都有哪些种类的死刑?清末法  相似文献   

17.
周帼 《科教文汇》2009,(18):235-236
死刑是剥夺罪犯生命的一种古老的刑罚。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近200多年来死刑存废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死刑存废问题进行探讨,论证死刑废除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矜老怜幼原则涵义的透彻阐述,与我国现行刑法相结合,提出对于我国现行刑法的可借鉴之处.即应设置死刑的年龄上限,并分析了此举的可行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贾义勇 《科教文汇》2007,(5X):138-138
本文通过对矜老怜幼原则涵义的透彻阐述,与我国现行刑法相结合,提出对于我国现行刑法的可借鉴之处。即应设置死刑的年龄上限,并分析了此举的可行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逆防卫     
胡昊  张和年 《金秋科苑》2008,(8):213-213
我国刑法将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有效保障国家集体个人合法权益的手段,可正当防卫中的无限防卫赋予了受害人“合法”的将加害人致于死地的权利,加之刑法对防卫过当的宽容,使得加害人固有的合法权益被尘封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刑法的谦抑与中立有所动摇,本文拟从保护加害人合法权益角度出发,提出逆防卫观点,并论证其存在必要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