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贵玉 《现代情报》2004,24(9):29-30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信用问题也浮出水面,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信用管理的必要性及如何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加强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强  齐志  白云峰 《情报科学》2007,25(11):1634-1639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解决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信用信息服务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从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的驱动模式、组织模式、实现模式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外部信用评级隐含的资金风险信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胜  姚伟峰  冯宗宪 《情报杂志》2004,23(11):57-58,61
外部信用评级将融资过程与信用分析过程相分离,为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缺口开辟通渠,降低投资人信息不对称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融资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管理效率和市场效率。为此,笔者对外部信用评级隐含的风险信息——违约率、回收率、资金价格、监管信息进行了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察了有关借款人信用信息的两种产生机制。一种是对信用信息的直接生产机制,该机制可以减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种是通过设置抵押条款,发挥抵押对信用信息的间接信号传递功能。抵押机制并不能直接减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但可以在贷款合约中起着信号、甄别以及激励等作用,消除或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5.
王静一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1):232-233,254
信用问题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阻碍已不容忽视。不管是从我国的社会现实,还是从网络交易自身的特点来分析,导致电子商务失信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有效地消减信息的不对称。因此电子商务平台应该通过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流动,使交易各方的信息趋于对称。具体的可作为包括推进交易实名制、改进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信用信息管理以及实现电子商务平台间的信用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6.
魏焕勤 《中国科技信息》2005,(14):204-204,199
本文从分析我国信用现状入手,说明中国信用的严峻现实,并分析了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信息不对称,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信用问题是经济转轨的伴生现象及人们未来预期不高导致行为短期化。最后提出为解决信用缺失,应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及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信用信息共享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信用信息的共享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信用信息发展现状,分析了阻碍信用信息共享的因素,提出了促进信用信息共享的"横向+纵向"策略,为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信息缺失与信息不对称、云信用评价模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式存在信息分散、数据来源单一、服务对象单一的不足。构建基于开放、共享、平等、效率的云创新理念,整合多样化海量信息,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支撑下,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各类信用模块资源整合的云信用评价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缺失问题,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提高行业资金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
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推动供应链业务、提供供应链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FSP),能够弥补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本研究通过分析手机通信行业FSP在2015—2018年间的供应链业务数据以验证假设。研究发现,FSP嵌入于供应链中,不仅能够获得财务和运营信息,还能够获得产业和供应链信息,以此作为供应链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供应链信息对供应链评级和融资有显著正向影响。FSP根据企业的供应链信用评级对企业提出差异化的信息要求,在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成融资。本文扩展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情境研究,探索了供应链信用评级模型,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部信用评级信息效应的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部信用评级将融资过程与信用分析过程相分离,为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缺口开辟通渠,降低投资人信息不对称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融资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管理效率和市场效率。本文对外部信用评级信息效应的国际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对外部信用评级的违约率、回收率、转移矩阵的信息效应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银企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银企信用关系的扭曲,是银企金融交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不完全契约、不对称信息和信用的次优博弈等市场缺陷的存在,银企金融交易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存在不可避免。目前,运用制度创新的手段,改善微观经济运行环境,加强银企信用的培育是解决银企债务风险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由于我国经贸活动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各省迫切需要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问题,在介绍和分析国内发达地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并从公共信用信息采集/交换平台、服务平台、安全监控平台等三个方面具体设计了我国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框架和结构。  相似文献   

13.
信用信息情报的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信用交易形式在各种交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与此相伴随的信用风险也应运而生,这主要是由于信用信息情报收集和公开的缺乏。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日益深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收集和整理各种企业与个人的相关信用信息情报,提供高质量的信用报告,以解决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贷市场的发展,是我国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加快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总结了我国在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取得的成效,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在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价值;提出了我国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信用信息及其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金花  赖茂生 《情报科学》2004,22(5):520-522
本文介绍了信用信息的内涵、范围和特性 ,同时根据信息传播的原理分析了信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从而指出为实现市场中信用信息的有效传播 ,必须建立有效的制度来规范信用信息传播的各个过程和各类主体 ,为市场提供有效的信用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参加第四次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专家对政府建设信用系统的建议分为9个方面:政府建设信用系统的作用,如何建设有效益的政府信用信息系统,政府机构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分工,政府部门与信用服务企业的分工,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动政府公开企业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服务企业怎样收集数据,政府公开企业信用信息的作用,信用服务的立法,建立全国企业信用服务的促进机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江苏省21家有关省级部门信用信息联功监管应用的需求调研分析,阐述了省级部门对信用信息联功监管应用需求呈现普遍性、广泛性、及时性、多元性等主要特征;分析部门实施信用信息联动监管应用仍存在的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质”与“量”难以保证、信息化建设水平制约等问题和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开展信用信息联动监管应用工作的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杜苇  何毅 《科技与管理》2010,12(3):63-67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分析了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树立中小企业重信用的良好形象。通过合理假设,建立了非合作博弈模型;通过建立交易双方的收益矩阵,用直观的函数式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失信的影响因素。最终为改善非对称信息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更好的保障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敬达 《现代情报》2007,27(12):62-63,66
对全国公共信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能够发挥其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调查研究国内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公共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我国公共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策略与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两个方面分析了技术联盟中侵权行为的原因,并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技术联盟中侵权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侵权赔偿的损失、自主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防范技术联盟中侵权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