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桩土地基的桩土作用机理分析着手,认为可以利用桩与桩周土的作用,提高正的桩侧阻力,克报负的桩侧阻力,尽量发挥桩土基础的作用,提出了袋装砂井和X型薄壁管桩组合复合地基处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施工工艺,从而大大提高了侧摩阻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安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某住宅楼的倾斜事故进行静压桩换技术处理,通过对黄土场地既有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静压桩进行了计算分析,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研究了西安地区黄土的力学性质指标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西安地区湿陷性黄土场地上静压桩的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给出了可供西安地区相近工程地质条件下参考应用的静压桩承载能力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管桩复合地基受力特性以某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原型构建了拓宽路基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和微型土压力盒监测了管桩模型的桩身应变与桩顶、桩间土的应力,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复合地基受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桩身轴力峰值出现在桩身1/4处,管桩上部约1/5桩身为负摩阻力、下部为正摩阻力且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管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随桩间距的增大而变大。  相似文献   

4.
  于女目 《中国科技纵横》2010,(6):269-269,286
工程实践表明,在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中,桩土相互作用过程存在桩侧摩阻力在桩端附近增强的现象,但增强机理尚不明确。本文根据复合地基和有限元有关理论,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深层搅拌桩桩侧摩阻力异化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土的基本力学指标,可以确定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与剪切位移的关系公式,对于理论分析桩的荷载沉降提供一种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桥梁桩基设计中桩侧土负摩阻力的产生机理、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设计中中性点位置的确定、负摩阻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7.
滨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而沿海地区有丰富的淤泥资源,吹填淤泥填海造陆已成为沿海城市土地开发的重要手段,采用桩基础是改善其较差工程特性的重要方法,由于吹填场地中土体的欠固结性及建筑荷载作用使得桩基存在负摩阻力,桩—土相互作用分析十分复杂。本文分别采用规范法与有限元法,对考虑桩侧负摩阻力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青岛滨海吹填场地在考虑负摩阻力时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风电工程主要位于岸外辐射沙洲海域,对此区域地层中海上升压站高桩承台承载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上现场钢管桩静载试验结果,建立高桩承台基础ABAQUS数值模型,开展高桩承台基础承载性能数值模拟研究.结果 表明:(1)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高桩承台桩顶荷载-沉降(Q-s)曲线具有明显的拐点,其极限承载力约为230437 kN.(2)3种不同桩型的钢管桩侧摩阻力随着埋深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桩身侧摩阻力随着埋深的增大迅速增大,然后趋于稳定,最后迅速减小.(3)对比Z1和Z5桩发现,桩径越大,侧摩阻力越大;对比Z5和Z6桩发现直桩的侧摩阻力是斜桩的1.6倍.  相似文献   

9.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法是预应力管桩施工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软土地基.是在预应力管桩压入过程中,以桩机本身和配重的重量作用于管桩上,克服压桩过程中的桩侧摩擦力和桩端阻力,使桩身沉入土中,并达到设计要求的一种沉桩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继成  陈斌  李占涛 《科技通报》2019,35(9):143-149
既有建筑下增层开挖对群桩基础的影响不同于基坑开挖对待建建筑桩基的影响,采用HARDENING-SOIL弹塑性模型模拟土体及接触面单元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分别就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建立桩筏基础-地基-增层开挖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增层开挖后桩顶反力、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桩体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分布规律,并对比分析桩顶Q-S曲线和桩侧摩阻力在开挖前后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取得了增层开挖对既有建筑群桩基础影响的基本认识,揭示了开挖后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不同变化规律,这些规律有助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  相似文献   

11.
为进行软土中静压桩沉桩挤土效应机理分析,本文模拟桩周土受挤压过程,对软土试样进行室内压缩试验,以压缩时间为控制,分别取施压1、10、20、40、60、240、480、1440min后的试样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同时在现场取沉桩前后不同时间的桩周原状土样,平行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对试样SEM照片进行处理分析,得到了天津滨海软土在受压后不同时间和沉桩前后的土体孔隙微观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两次微结构试验对比分析,认识了沉桩挤土效应微结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静压桩挤土效应机理和防治沉桩挤土效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例静力压桩挤土效应的观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鹿群  龚晓南  马明  王建良 《科技通报》2007,23(2):232-237
通过对一例静压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的观测,详细分析了桩周土体位移的分布情况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并与他人的观测结果作了比较,首次指出研究静压桩挤土效应需要考虑压桩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沉管灌注筒桩施工挤土效应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鹏程  朱向荣 《科技通报》2005,21(2):185-188
简单介绍了沉管灌注筒桩及其沉桩施工工艺;假定沉管灌注筒桩沉桩时的挤土过程,是一个有初始孔径的圆柱形孔扩张过程,初始孔径等于筒桩内径,最终孔径等于筒桩外径,应用圆孔扩张理论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出应力场、塑性区半径、超静孔隙水压力等解析表达式,并通过与普通沉管灌注桩或预制实心桩挤土效应进行了比较,得出筒桩施工挤土效应远远小于普通沉管灌注桩或预制实心桩的结论,从施工挤土效应这个侧面揭示沉管灌注筒桩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占宏  寿鸿鹄 《科技通报》2005,21(3):297-301
近几年,土钉结合水泥搅拌桩或旋喷桩的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在深基坑工程的应用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而土钉结合沉管灌注桩的复合技护形式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未见报道。沉管灌注桩与土钉的刚度相差较大,两者综合运用时协同工作效果如何有待检验。在杭州绿洲花园二期基坑支护工程中,土钉结合沉管灌注桩的复合支护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介绍了该基坑工程支护方案与施工、监测情况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不同布置方式对双排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平行布置与梅花型布置方式下双排抗滑桩的土拱效应进行了考察.对比计算表明,前排、后排抗滑桩均能产生土拱效应.平行布置情况下,后排桩桩间土体的土拱效应不显著;而梅花型布置方式有利于前排桩与后排桩共同产生土拱效应,其作用效果优于平行布置方式.进一步分析表明,前排与后排桩所承担的荷载比例不同,因此,在抗滑桩的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各排抗滑桩的荷载设计相应强度,达到经济合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土体与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土体、桩体响应进行监测。以某基坑为工程背景,探讨桩土作用过程中,桩体的位移变化情况,表明:在整个基坑开挖过程中,桩身水平位移变化较小,最大位移点在桩顶,桩水平位移基本稳定,得到的结果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文兵  戴龄虹 《科技通报》2005,21(2):166-170
在软土地基修建高等级公路中,"桥头跳车问题"是一个技术难题。低强度桩是一种新型处理桥头深厚软基工法,采用变桩长的思想,使沉降逐渐过渡。某大桥桥头段深厚软基采用该工法处理,对桩顶及桩间土沉降、土工格栅上沉降、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等进行了现场监测,并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工法能大幅度减小沉降,形成沉降过渡,减小对桥台基础的水平推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徐立新  王铁儒  杨少华 《科技通报》2006,22(2):237-240,246
对沪杭高速公路粉喷桩试验段桩土表面压力和沉降实测结果作了分析与研究.同时进行了刚性基础下的荷载试验,并与柔性路堤的实测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柔性路堤下粉喷桩复合地基为竖向桩体与地基组成的各向异向体,桩与土承受的荷载压力是不均匀的,其沉降是非协调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在连云港疏港航道整治工程施工过程中水泥搅拌桩对软基处理的效果。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是软基处理的有效方法,但其在作为重力式挡墙的基础时对桩体的无侧限强度有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地质差异性很大、含水量超过75%、压缩性高的沿海淤泥层,水泥搅拌桩的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向阳  刁莹露  戴国亮  龚维明 《科技通报》2012,28(9):147-150,154
嘉绍通道长山河特大桥位于嘉兴海宁市扬汇桥村,桥长1061 m。桩径1.8 m,桩长92 m,属于超长钻孔灌注桩。为了测定桩身的抗压极限承载力,对试桩采用自平衡测试法进行了静载试验。基于实测数据,对桩总承载力、桩侧摩阻力、桩端承载力、桩身变形、位移以及承载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将桩端承载力实测值和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规范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桩侧摩阻力提供了大部分的承载力;施工工艺对超长桩承载力有很大影响;控制沉降同时也要控制桩身压缩变形。成功地确定了超长钻孔灌注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以及承载力性能,位移特征,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