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共同前沿模型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共同前沿模型提出评估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定量方法,并对中国2002年—2013年30个省份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总体偏低,但呈现缓慢改善的趋势;在不同前沿模型下,中国大多数省市生态效率表现差异明显;区域生态效率差距巨大,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处于缓慢改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统筹将有助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基于非期望中间产出网络DEA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两阶段视角,考虑非期望中间产出在两个子阶段的转化情况,创新性地构建具有非期望中间产出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中间产出网络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9~2014年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全局及阶段生态效率整体偏低,考察期内全局生态效率均有效的省份仅占13.3%,省际间生态效率差异比较明显;中国生态效率空间格局与经济空间格局类似,阶段生态效率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内陆阶梯式递减的趋势;全国总体、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全局生态效率不存在明显的收敛特征,省际间生态效率差距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将京津冀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为四大生态区,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进行2009-2019年生态效率测算,以Dagum基尼系数刻画其区域差异及来源,并借助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生态效率时空维度的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进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效率整体趋于下降,"中部和东部领先"的状态尚未改变;(2)从四大生态区之间的差异来看,总体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态势但其内部存在较大非均衡性,区域间差异是京津冀生态效率差距的主要来源;(3)从四大生态区空间收敛性来看,大部分生态区表现为σ收敛特征,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空间溢出效应在所有生态区均为显著状态.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缩小区域生态差距、推进京津冀生态效率持续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基于投入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测算了我国稀土资源丰富的10个省2000年~2016年间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并对这些省区进行区域划分,进而分析区域之间的稀土产业生态效率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稀土产业生态效率总体有下降趋势,发展不均衡;各省之间稀土产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在推动稀土产业生态效率水平提高的同时,需要考虑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稀土产业效率水平提升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Schott(2008)模型,运用新型测算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出口技术结构,并采用系统GMM方法,从全国以及区域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对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在不断地升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出口技术结构;(2)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显著地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了其相对工资差距;(3)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可见全国层面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0—2017年浙江省11个地市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浙江省整体上生态效率表现较好,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浙东北地区平均值高于浙西南地区。2010—2017年间各地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差距呈扩大趋势,存在σ发散特征。进一步使用Tobit模型对浙江省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聚集程度、科技创新水平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为提高区域生态效率,应提升区域金融聚集度,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投资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康娟  吕康银 《软科学》2004,18(4):38-41
按照区域划分城市并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城市之间经济差距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论证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东部城市的总体投资规模大于中西部城市,更主要的是由于中西部城市投资产出效率低下,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了偏离,投资没有带动相应的经济增长;最后提出改善中西部城市投资结构和实现集约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域创新数据,对区域创新时空演进特征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2007年为分界,东部地区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动特征,相应的中西部地区的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变动特征,而此期间我国制造业则呈现以2004年为分界先向东部地区转移,后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时空特征。由制造业区域转移所引起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相对变动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创新产出方面的巨大差距。地区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研发资本投入、地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较为显著。政策启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区域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中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科技金融投入产出过程是由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构成,本文构建网络DEA模型分别评价阶段效率和综合效率。基于中国2009-2017年30个省市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数据,分别从省级层次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各省域间科技金融效率差距明显,大多数省份表现出阶段效率双重低效;整体来看,研发阶段效率高于转化阶段效率;东部地区各阶段效率以及综合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研发效率高于中部地区,转化效率低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周敏  王腾  严良  谢雄标 《资源科学》2019,41(3):532-545
改善能源生态效率是实现“十三五”节能降耗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本文考虑生态和社会福利因素,以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样本为基础,利用SBM-DEA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中国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财政分权、经济竞争的内生经济增长和制度层面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近17年来中国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水平较东部地区差,其中中部地区呈现持续恶化趋势。财政分权显著改善了能源生态效率,而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降低了能源生态效率。地区虚拟变量揭示经济竞争使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显著下降,但有助于西部地区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基于反事实分析,如果能够遏制经济竞争加剧,能源生态效率年均能够获得1.38%额外改善。最后,本文提出从改革财政激励制度,强化审计监督问责,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形成经济竞争与合作,以期提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1—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各地区生态效率,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对影响环境规制的生态效率溢出效应的因素及其门槛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外商投资规模、开放化程度和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在越过一定的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于生态效率由负面作用变为正向溢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这三项指标均处在门槛值以下,应以合理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提高研发投入等措施来改善现状,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规划提供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但对于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仍然较低,其关键就在于没有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对于交易效率的促进作用。现有对于影响技术市场交易效率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无法从根本上提出针对性的决策依据及建议。为探明地区创新能力对于地区技术市场交易效率将产生何种影响及如何产生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地区4个省级行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效率评估两步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发明类型专利和地区科技人员投入增加形成的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技术交易中介交易效率存在促进作用,而由实用新型类型专利提升导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交易效率存在负向影响。研究结论为促进地区技术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进而更好地实施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兰州市为例,根据超效率SBM模型原理,构建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5年为评价期间,首先利用Malmquist指数对产业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及要素分解,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对30个省会城市(直辖市)进行区域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整体呈现跨期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对其贡献最大,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未发挥相应作用,产业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有望优化;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在全国居中等水平,为DEA非有效,在从业人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冗余,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城市自然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期望产出不足,而"三废"防治仍是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改进的重点。最后,就实证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运用理想点-DEA模型、Malmquist-DEA模型及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对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好,创新效率值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超过半数;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不仅在于区域内产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即追赶效应,更有源自区域内创新技术大量引进、产业结构转型等技术进步因素所带来的增长效应;省级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收敛趋势,经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赶超现象;规模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究其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率提升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首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效率,着重考察水污染与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其次应用扩展的耦合模型研究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根据耦合特征对9省区进行多重分类,设计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升级的耦合路径;最后从耦合协调空间重心视角出发研究其迁移路径.研究发现: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水平总体不高,空间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态势,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呈阶梯化,在时序上表现为"U"型特征,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相契合;2011年之后耦合协调重心持续向南转移,表明黄河流域南部地区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有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最后提出兼顾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步平稳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治理坚持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及做好全局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促进协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我国29个省级单位1993-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以金融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金融发展的结构和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的规模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则并不明显。同时还发现,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地存在基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双门槛效应,只有当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相应的门槛时,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才会更加明显,且各省级单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最后就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茜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81-87
构建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中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效率,分析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中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综合管理效率平均值为0.849、技术管理效率平均值为0.895、规模管理效率平均值为0.956,技术管理效率与规模管理效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技术管理效率是影响中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DEA测算有效性表明,7个省级地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效率为DEA有效水平,山西、河北、新疆、辽宁的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效率为较低水平.2015-2019年,中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技术管理效率为降低趋势,技术管理效率是影响综合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明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功能定位、立足区域发展特点开展项目资助、建立基于效率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冯斐  冯学钢  侯经川  霍殿明  唐睿 《资源科学》2020,42(12):2341-235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属于市场失灵的一部分,需要政府采用环境规制工具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但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和地区经济的影响又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为了剔除该限制,检验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本文以京津冀13个城市面板数据为例,通过构建包含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水平的区域生态效率体系,分析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与节能环保财政支出相比,环境不良企业监测对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生态效率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说明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程度依赖于规制工具的选择,并且惩罚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生态效率提升更为明显;②环境不良企业监测存在门限效应,随着其强度的增加,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逐渐提升;并且伴随其强度的增加,也会引起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对区域生态效率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基于此,在污染较为严重的经济发达地区,采用严格的惩罚型环境规制工具,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但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趋势明显时,应采取激励型为主、惩罚型为辅的环境规制工具运用策略,从而有效地兼顾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改善,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颜振军  李静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8):156-161
基于对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的创业生态系统分析,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位的内涵,从经济、人才技术和社会资源3个维度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0个省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各省份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生态位排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其经济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均为由东部沿海、中部至西部依次降低;各省份科技企业孵化器由于发展的资源基础和起步时间不同,态值差异远大于势值差异,在经济维度的差异更为显著;根据不同生态因子,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可划分为5类且各具特征.最后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持续推动创业孵化生态不断优化,充分发掘利用本地资源禀赋,抓重点、差异化全面提高孵化器发展水平,以及在融合共生中共同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