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一体化视域下,要实现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并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应做到四点:立足主战场,把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课堂教学;开拓新阵地,开展符合不同学段特征的多种形式劳动主题德育活动;用好指挥棒,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各学段考试评价体系;共建同心桥,构建家校共育机制,营造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
当前初中思政课法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德育功能相对弱化、教学内容缺乏联系、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和学段衔接不够顺畅。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显示出界定课程性质,强调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坚持素养导向,遴选法治教育的重要观念;强化实践导向,促进法治教育方式的转变;注重纵向衔接,突破法治教育的学段隔阻等变革要求。研究认为,初中思政课教师可依据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促进法治教育提质增效:通过强化德育功能,升华法治议学主题;注重内容关联,厚植法治核心观念;推进探究学习,培塑法治行为习惯;完善教研机制,推动学段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法治教育中仍存在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学能力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缺乏渐进性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实际问题。增强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需要提升教师法律素养,增强法治教育的教学能力;拓展思政课法治教育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思政课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模式;搭建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课法治教育架构;健全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潇 《成才之路》2022,(5):37-39
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要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教师可以从充实思政课程教育内容,利用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参与思政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优化改进教学评价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决定着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强,思政理论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思政理论课的正能量能够对学生产生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才能逐步转化为广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建设,应该围绕三种能力建设抓起,即思政教师课堂理论解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培养;思政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正>为统筹推进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发挥中小学思政课的基础课程、关键课程作用,全面增强思政课整体育人功能,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结合学校小初高学段齐全的办学特点,组建跨学段、跨区域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团队,从课程、教学、教师三个维度探索一体化实施路径,开展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实习形成了修师德与长才干并重,优化导师队伍建设等基本经验。推动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实习的内涵式发展要增强融合意识,开展课程思政式教学实践;树立衔接意识,探索跨学段轮岗实习模式;强化循证意识,提升实践成果的学术含量。  相似文献   

8.
郑春华  丁元  房勋 《广西教育》2022,(3):64-66+70
本文基于“四史”的内容及教育价值,论述“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开展“四史”主题的教师培训、开展“四史”与思政融合的教学研究、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开展“四史”融入思政的实践活动等“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法治教育学段衔接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难点议题。《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法治教育学段衔接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核心素养要求为法治教育提供了目标方向,是法治教育的目标依据。基于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的法治教育学段衔接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指向。法治教育目标指向有:获得基本法理知识、培养主题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法治实践研学意识、锻炼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养成终生受用的课程学习习惯等。  相似文献   

10.
<正>思政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优势日渐凸显。思政教育应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将思政课堂作为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理念和行为的重要渠道,并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逐步革新原有授课模式,注重理念培育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增强道德和法治教学的实质性功用。道德与法治教育注重传授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理念外化为行为准则,在内容、目标等方面与思政教育有很多共同之处,向广大学生群体传递道德与法治理念是思政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并且贯彻落实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1.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中小学法治教学一体化建设,构建中小学法治教学立体化协同育人体系,是推动思政课跨学段目标协同和过程协同的应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从解读课标、研磨教材、明确思路、创新评价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家国情怀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永恒主题。基于初高中思政课程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初高中思政课家国情怀教育在方式方法、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家国情怀教育目标、过程、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初高中思政课实施好家国情怀教育,必须坚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引领,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追求触及学生灵魂的感动与接纳。这样的家国情怀教育,方能入心入髓、落细落实。  相似文献   

13.
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践场域,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之源与核心要义。基于目标、内容、实践、评价的课程教学四要素,构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重路径,包括在教学目标中设定预防与发展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完善优化与健全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实施中践行全面与多元共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在教学评价中深化自觉调整与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以此建立涵育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长效机制,发挥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的协同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运用古诗文全体验策略,实现内容全体验、追求形式全体验、教学环节全体验、引领学生思维全体验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规范制度、塑造健康人格、形成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小学阶段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目前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加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高职思政课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调研结果,以学生主体性原理为基础,从主题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方式探讨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事业根本性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教材内容整体规划有待调整、教师队伍纵向衔接程度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应以问题为着力点,统筹规划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队伍,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将劳动精神在各阶段教育工作中弘扬,引导学生在尊重劳动的同时养成辛勤劳动的良好观念以及行为。以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看来,具体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教育部门提出要促进劳动教育与中小学思政课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工作必然要全方位遵循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发挥课堂教学主体作用,引领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配合家校合作,保障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强调“大思政课”,需要广大教师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认识准、理解透。上好“大思政课”更需要思政教师把握有效的教学路径,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把信仰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中。结合新课标,开展辨析式教学,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开展案例故事式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开展议题式教学,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开展跨学科、跨学段协同教学,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等是上好“大思政课”的应然选择。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方法达成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学习效果,是上好“大思政课”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初高中思政课是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其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是深化和拓展。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一体化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课程标准缺少衔接、课程内容缺乏规划、教师一体化意识缺失等困境。我们应统筹学段衔接,加强内容规划;统筹队伍建设,锤炼教师素养;统筹校内校外,强化体验育人;统筹各类课程,做强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