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职大学生同伴低头行为与人际适应之间友谊满意度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贵州省、山东省3所高职院校7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伴侣低头量表、青少年人际适应量表、友谊满意度量表、孤独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人际适应与友谊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0.13,P<0.01),与孤独感(r=-0.56,P<0.01)和同伴低头行为(r=-0.13,P<0.01)显著负相关。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友谊满意度和孤独感在大学生同伴低头行为对人际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显著,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中介路径:友谊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友谊满意度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0%,28.57%,21.43%。结论:同伴低头行为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还能通过友谊满意度和孤独感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同伴排斥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内在心理机制。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量表、自尊量表、防御机制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福建省3所综合性高校共12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①同伴排斥与大学生学习投入呈显著负相关(r=-0.33,P<0.01);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9,P<0.01),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1),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显著正相关(r=0.18,P<0.01)。②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同伴排斥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直接效应显著,效应量为-0.13,自尊和成熟防御机制在同伴排斥和学习投入之间均起到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是-0.15,0.01,并也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是-0.02;自尊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在同伴排斥和大学生学习投入之间仅起到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是-0.16,-0.07。说明同伴排斥对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具有预测效应,既包括排斥的直接效应,也包括自尊和成熟防御机制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3.
探讨初中生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体验是否与该阶段孤独感水平有关,进而讨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随机选取378名初中学生,采用孤独感量表(UCLA)、自尊量表(SES)以及特质焦虑量表(STAI)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生焦虑与孤独感、自尊两者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r=0.616,r=-0.548),自尊与孤独感呈极显著负相关(r=-0.543);自尊在焦虑与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良好,说明初中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会对其焦虑水平有正面的影响,而自尊的获得可以部分缓解其焦虑。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三个变量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问卷调查476名大学生.研究结果:(1)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5),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3)孤独感在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从而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大学生自尊与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UCLA孤独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819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40,p<0.05);(2)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r=-0.228,p﹤0.01),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r=-0.363,p﹤0.01),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正相关(r=0.530,p﹤0.01);(3)自尊水平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β=-0.228,p﹤0.01),孤独感在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β=0.515,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2%。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与孤独感,家庭关系破裂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较低;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孤独感对抑郁情绪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无论是直接调节抑郁情绪还是通过孤独感间接调节抑郁情绪,家庭亲密度对抑郁情绪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学习压力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焦虑在其中的中介机制。方法:采用学习压力量表、中国中学生焦虑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8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学习压力与焦虑呈现显著正相关(r=0.51,p<0.01),学习压力与幸福感呈现显著负相关(r=-0.37,p<0.01),焦虑与幸福感呈现显著负相关(r=-0.38,p<0.01)。(2)焦虑在学习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2。结论:学习压力可以直接影响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焦虑来间接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任颖  赵智慧  赵茜 《科教导刊》2024,(6):136-138
目的:探讨心理资本在正念与高职护生学业拖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大学生学业拖延问卷、五因素正念量表和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对500名高职护生施测。结果:相关分析表明,高职护生正念与心理资本总分显著正相关(r=-0.55,P<0.01),与学业拖延总分总分显著负相关(r=-0.41,P<0.01),学业拖延总分与心理资本总分显著负相关(r=-0.38,P<0.01)。心理资本在正念与学业拖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38。结论:正念可以直接预测学业拖延,也可以通过心理资本间接预测学业拖延,对提高高职护生的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使用大学生择业焦虑问卷、专业认同问卷和择业效能感量表对广西6所高校8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以探讨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焦虑与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效能感和择业焦虑在性别、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②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1),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呈负相关(r=-0.26,P<0.01);③大学生专业认同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β=0.31,P<0.01),择业效能感负向预测择业焦虑(β=-0.27,P<0.01),专业认同负向预测择业焦虑(β=-0.13,P<0.05),从中介效应来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对择业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知,大学生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关系密切,择业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大学生孤独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孤独感量表(UCLA)、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对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领悟性社会支持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领悟性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表明:在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孤独感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的状况,考察其生命意义感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运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316名医学生进行施测并评测结果。结果①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属于偏下水平(M=94.62);②医学生抑郁情绪状况属于中等水平(M=0.43);③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465,P〈O.01),抑郁中21.6%的变异可以被生命意义感解释。结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高职生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修订后的拒绝敏感性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测量了720名在校高职学.结果显示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r=-0.23,P<0.01),与自尊、人际信任呈负相关(r=-0.15,r=-0.29,P<0.01);人际信任与自尊呈正相关(r=0.22,P<0.01),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r=-0.26,P<0.01);自尊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r=-0.17,P<0.01);拒绝敏感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当拒绝敏感性进入回归方程时,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应显著下降,从-0.17降为-0.13 (t=-3.64,P=0.001),人际信任在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当人际信任进入回归方程时,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应显著下降,从-0.17降为-0.12(t=-3.14,P=0.001);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拒绝敏感性和人际信任是自尊与社交焦虑关系中的中介变量.结论:自尊通过拒绝敏感性和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欲了解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状况对孤独感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邓云龙等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PNAS)、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CLS)以及文书峰等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山西省临汾市和某农村联校小学60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儿童孤独感与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儿童孤独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孤独感的影响中,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孤独感均有影响,干预儿童孤独感可从这些方面考虑。同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故还可从提升儿童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中缓解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孤独量表(UCLA)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工具,随机抽取平顶山学院325名全日制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和抑郁的现状、相关关系以及恋爱在孤独感与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调查结果显示, 40.31%的大学生体会到孤独, 11.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或高度抑郁;孤独感与抑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恋爱与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恋爱在孤独感和抑郁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在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中的调节与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北京某大学选取547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65名,女生382名,平均年龄18.83岁,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应激量表-简式(SHS)。结果:(1)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特质、日常应激与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2)学业应激对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433,p=0.033);(3)日常应激在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ΔR=0.33,p<0.01)。结论: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显著的正相关,而日常应激在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之间可能起调节和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采用简式POMS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四所初级中学的62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弹性各维度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0.01);青少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以预测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在该路径中起着中介作用。结论为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情绪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使用儿童期情感虐待问卷、心理韧性量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表,从辽宁、河南、山西等省选取大一到大四共8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显示:(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儿童期情感虐待(T=9.292,P<0.01)、心理韧性(T=9.876,P<0.01)、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T=9.497,P<0.01)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全体大学生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和儿童期情感虐待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01),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01),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32,P<0.001);(3)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和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β=-0.178,P<0.01)。得出心理韧性可调节了儿童期情感虐待与留守经历大学生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企业员工延迟满足感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职业延迟满足量表ODG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氏自评量表SAS,对某企业800名在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有以下几点:(1)企业员工的抑郁水平、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1=34.41,p<0.01;t2=44.26,p<0.01);(2)11~15年及1~5年工龄的被试职业延迟满足过程的得分均显著高于15年工龄以上的被试(F=5.18,p<0.05);(3)焦虑与满足过程(r=-0.20),与满足特质(r=-2.42),与延迟满足总分(r=-2.45)均为呈负相关。抑郁与满足过程(r=-2.11),与满足特质(r=-2.50),与延迟满足总分(r=-2.57)呈显著负相关;(4)职业延迟满足总分对焦虑、抑郁变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t1=-2.10,p<0.05;t2=-2.38,p<0.05)。由此可见,(1)企业员工焦虑、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在岗工作时间是影响延迟满足的重要因素。(3)延迟满足水平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并对焦虑、抑郁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翔 《教育导刊》2014,(9):29-32
考察流动儿童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实证依据。选取798名流动儿童,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三个维度、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支持总分及三个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同时也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剖析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疏离感之间的路径关系,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和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1066名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 =0.611,p<0.01),社会支持与疏离感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516,p<0.01),心理资本与疏离感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427,p<0.01);(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心理资本在社会支持与疏离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支持通过心理资本间接显著影响疏离感水平,促使心理资本降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疏离感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