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等新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渗透在每个人生活中。同时,信息时代,人类生活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当然从事的工作更具有专业性和创新性。视觉传达设计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发展,伴随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巨大飞跃,也在不断发展与改革。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俨然不适应现代的发展,如今的视觉传达设计更多的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血液,设计者本身更需要实现自身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探索在互联网+的全媒体时代,利用视觉符号"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进化发展方向。视觉传达在互联网+的全媒体中,可以融入更多形态和更多元素,如多媒体中的实拍影像和动画影像,并且由观众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可与视觉传达设计展开交互体验。设计从传统的静态平面中解脱出来,从而衍生出空间的动态的和互动的全新设计思维与技术。全媒体时代需要以新的"大视觉传达"设计为核心的新设计产业,并以此提高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王邻霖 《广西教育》2022,(12):157-160
本文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相关背景和教学发展现状,论述以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根据市场需求更新优化教学技术手段及教学环境、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方式、重视学生设计作业环节等策略,以切实改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提高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操能力。  相似文献   

4.
平面广告是视觉传达的艺术,它的视觉流程设计应该符合受众视知觉的接受特性,符合人们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并能准确的传播视觉信息。文章分析了平面广告视觉流程的设计规律,提出只有灵活而合理地运用视觉流程,组织、调控好视觉导向,把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逻辑性的视觉流程,引导受众的视线以最合理的顺序、最有效的感知方式去获取最佳印象,才能使观者产生积极的心理诉求和欲望,实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说服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视觉交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认知与审美理念在诸多学习资源的研究中仅仅关照界面的设计,对学习资源视觉传达考虑得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化学习的体验与成效。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视觉交互,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信息传达,从而可以科学合理地促进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思维引导"很大部分决定了设计创意水平和创意思维。目前在设计教育领域中很多文章充分地说明了思维引导训练对学生设计综合能力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在于研究"思维引导"在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汉字发展到今天不仅是交流信息的语言符号,更被视为有着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其独特的装饰感、象征性或造型研究的价值都超越了其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功能而成为艺术,并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设计的诸多领域。本文的重点在于以视觉文化思维的研究视角,用汉字的造字法则"六书"来解读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和思维,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汉字造型之美。  相似文献   

8.
创新能力指的是在各领域中,能够提出打破常规,有别于别人思路的新想法、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创造或者改进事物,来获取一定有益成效。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事实上说的就是人才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当前教育界极为重要的课题与任务,特别是在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的创作与发展离不开创新设计能力。《视觉传达设计探究》一书重点针对视觉传达创新设计思维与能力进行了论述,作者先从视觉传达构成元素入手,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表现特征,继而引出设计创意及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详细分析了设计思维与设计语言的密切关系,深入阐述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对创意设计思维的培养,并且探讨了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的方法。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多元时代缤纷繁杂的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不断涌现;二是当前创意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对于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需求极大。这就要求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意识与能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是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Web学习资源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将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引入Web学习资源的设计.首先将资源进行功能模块划分,构建Web学习资源的视觉传达设计模型;进而结合Web学习资源实例,分析并提出"整体定位设计→模块设计→整合资源设计"的Web学习资源视觉传达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和要素入手,论述了网络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及网络课程的视觉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页面空间、文字、图片、色彩等方面进行网络课程视觉信息的分析与设计,旨在激发网络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感,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1.
正该书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这两个重要环节,从视觉心理分析入手,就视觉互动的产生、形式以及各类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心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有鉴别地吸取了阿恩海姆、贡布里希等著名学者的理论精华,指出了视觉心理和视觉互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深入探讨了视觉认知的一般规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快乐情感对视觉传达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快乐情感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灵魂和源泉,是视觉传达设计创作过程的催化剂和前进动力,是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快乐情感与设计的相互结合是视觉传达设计更好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快乐情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主要通过设计产品的色彩、图形和材质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设计师们需要研究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更好的融入快乐情感。  相似文献   

13.
汉字不只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符号元素之一,更是赋有中国特色设计的重要语汇。对汉字进行再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中重要的课题。汉字设计造型中的形意表达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和视觉方式的集中反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感与完美的审美意象结合。通过著名设计师的成功实例作品来分析汉字形意表达的民族传统和可能性,旨在唤起更多的视觉传达设计者重视汉字再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设计素描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图形创意思维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视觉传达专业内各专题设计的基础,承担着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造型思维导向视觉传达专业所需方向的功能。在我国高等院校视觉传达专业中图形创意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设计素描课程承担完成,但是设计素描教学长期沿革传统绘画素描教学思维,突出造型能力的培养,对图形的研究、创意训练严重不足,因此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课程的教学实践,系统的分析了当前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课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行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与校外企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具体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视觉传达是主要或部分依赖于视觉同时以二度空间的影像所展现的,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者应以艺术与传播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从而设计出时代特征明显和被受众群体热烈欢迎的优秀作品。本文首先论述了视觉信息的传播功能,其次对视觉表现进行一番探析。  相似文献   

17.
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们对视觉图像的要求越来越高,视觉传达从而成为了一种传播理念和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虽然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并持续不断发展的趋下,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并且扩大了视觉传达的设计者们的设计作品与艺术表现的载体的实践空间。在这之中,多媒体技术传播着现代的视觉设计的艺术视觉,在传达视觉效果的过程中对艺术语言符号的进行有着信息传达与沟通的作用,还客观影响着设计教学中的内容、模式以及方法等许多方面。所以将多媒体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指以现有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中本着理想化的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创造或改造出别人没想的、之前没有的。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视觉传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阐述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中的一些应用及对视觉传达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视觉传达设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给视觉传达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难以满足数字化新要求,必须从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以及教学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20.
视觉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媒介,视觉传达的目标不仅是完成简单的视觉信息的传递,更是要给人以情感上的感染和满足,实现视觉沟通。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要通过设计将视觉元素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受众,同时给予受众更多的审美感受。传统的观点往往将视觉传达设计等同于平面设计,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视觉传达设计已经不能被局限在平面设计的范围内,同视觉媒介相关联的设计领域包括空间立体设计、动态设计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