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朱熹用《观书有感》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白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我们把一本好书比作“半亩方塘”那“天光云影”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从何处涌来?是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活水”就是人们的生活,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名句,原是谈读书感受的。但如果从作文评改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不亦让我们悟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么?若把学生习作比作“半亩方塘”,那么自我评改、同学互改、老师批改等该是“天光云影”了。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使习作那“如镜的水面”清澄可爱。  相似文献   

3.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教师可说是无人不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情趣、理趣,大家皆能领悟一二。其实,教师教学的“半亩方塘”是否也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能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呢?  相似文献   

4.
陈霭生 《新读写》2011,(9):47-49
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5.
王强 《天津教育》2002,(2):43-44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决不仅在于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不言而喻,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便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教学行为过程的概括化,只不过是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化形式而已。在作文教学中,观念的更新当属首要。一、作文活水怎样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那么,一篇作文则为“天光云影”的一…  相似文献   

6.
宋人朱熹有一首著名的绝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7.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者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原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如这“半亩方塘”,如何让它如明镜一般清澈晶莹,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其实就在这首诗中——欲让作文如“鉴”之“清”,就需要寻找到它的“源头”,让鲜活清新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入作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9.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7,(10):47-47
朱熹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乍一看,这真是描述美景的一首好诗。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会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更令人叫绝的是,朱熹给这首诗题名为《观书有感》。明明写的是池塘,为什么却说是“观书”?而且全诗中也不见一个书字?  相似文献   

10.
王颖 《课外阅读》2007,(5):28-29
诗歌以一个舞者的姿态在千年文化中穿梭。她是世间最美的舞娘。她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柔美,她有“今朝容颜老于昨晚”的忧伤,她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豁达,她用她的舞姿演尽世间百态。  相似文献   

11.
任菊莲 《宁夏教育》2010,(10):20-2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悠悠心谷就珍藏有这样一处方塘,美妙的天光、多姿的云影……风光无限、无限风光,这方塘便是《宁夏教育》。  相似文献   

12.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相似文献   

13.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相似文献   

14.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 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相似文献   

15.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天,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相似文献   

16.
孙瑞霞 《现代教育》2011,(Z1):83-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教材只是"半亩方塘",浩淼的阅读世界可算是"天光云影"。既有荷红叶翠,又有白云蓝天,学生怎会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呢?要使语文教学臻于此境,必得开启阅读世界的门户,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8.
观书有感     
《辅导员》2010,(1):1-1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9.
南河轶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20.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翻开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确实飘动着诸多云影,美丽而又绚烂。例如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渡,渡上寒烟翠”,李白的“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王维的“回看射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