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闲情偶寄》一书带有李渔对艺术实践的总结。李渔将毕生的戏曲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结果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曲话"这一章节之中。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充分表达了他对戏曲的写剧和编剧、演剧理论的见解。在当下的戏剧环境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剧本。  相似文献   

2.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他的戏曲小说中对科诨的广泛应用并不是无意识的 ,而是他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就专列“科诨”一节 ,从理论上阐述了科诨的重要性 ,论述了科诨与观众接受的密切关系 ;认为科诨是刻画喜剧形象的重要手段 ,科诨要为塑造喜剧形象服务 ;一方面科诨要贵自然 ,注重娱乐性 ,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科诨的教育作用 ;科诨语言要个性化、通俗化 ,但同时要“戒淫亵”、“忌俗恶”。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还应把李渔所讲的“词采”、“宾白”和“科诨”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就可系统掌握李渔对科诨语言的要求。李渔的科诨理论是对元明戏曲科诨创作经验的全面总结 ,是自身创作和演出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闲情偶寄》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的一系列戏曲艺术的经验与技巧,极富理性色彩.其所获之成就与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曲而戏的戏剧论”“结构第一的创作论”“浅处见才的语言论”等方面.中国戏曲论著史上的“戏剧学”,即因此而肇始.  相似文献   

4.
李渔(1611—1680年),字笠鸿,又名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他才多智广,“声霏北玉、名重南金”,当时之“海内文人”、“鸡林词客”,将他奉为“宗匠”、“指南”。李渔一生著作甚多,无论是诗词、文论、史论,还是评话、小说都很见长。尤其是在戏剧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他的戏剧美学思想,除了体现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中外,在其他著作如《窥词管见》里亦有所涉及。就其论述之广泛,理论之高超,见解之精辟来看,李渔确是我国古代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剧美学家。  相似文献   

5.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剧本是剧作家创作的供演员舞台搬演之用的底本。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开篇直切剧本体制,强调以“结构”为第一的观点。李渔所谓“结构第一”主要是指剧作家在动笔之前对剧本故事情节全面的艺术构思。他借鉴和发展了王骥德以“工师之作室”①比喻剧本创作的思想,又以“造物之赋形”比喻剧本创作,指出剧作家在创作之前的艺术构思对剧本全部规模设计举足轻重,并且说:“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②可见李渔把艺术构思看作对剧本创作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在分析词曲创作时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以及格局篇的写作中均对《西厢记》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于文字之间,李渔对《西厢记》进行了极高的评价,也指出了其宾白等方面的稍显不足,同时对《南西厢》的改编表示了一定的批评之意。  相似文献   

8.
清初李渔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剧作家,他在戏剧理论上的贡献比其戏剧创作更为显著。他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来戏曲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立主脑”一款,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见,中戏剧文学之要害,确为独到之言。  相似文献   

9.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闲情偶寄》则以标举“结构第一”而区别于以往的曲论著作。李渔所言的“宾白”,即是对戏曲结构与叙事性的强调。文章从曲论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并论及对后世曲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芙蕖     
背景链接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