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和“道”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从“气”和“道”的角度论述写作活动是古代写作理论的主要特征,“气”说,“道”论构成了古代写作理论的主要理论生发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索中国传统的“以德治国”的源流及其基本内容,认为“为政以德”是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民为邦本”是德治思想的精华,惠民利民是实现德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年号"二题     
中国古代王朝使用的“年号”,是一门文化底蕴极为丰富的专门学问,也是人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首先遇到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一部分对“年号”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的论述与说明;第二部分主要以北宋诸帝年号为例,提醒读者在使用年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5.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从没有把周边弱小的国家变为自己殖民地的历史,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在强盛时代也极少发动对外战争,实行睦邻友好的和平战略一直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主流。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对于安土守居的重视和对远徙征战的反感;作为中国古代意识形态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仁政”等学说,使中国基本不存在发动侵略或“不义”战争的思想土壤;地理方位限制以及中国特殊的文官制度,造成中国有不事侵略的强大的内在约束。  相似文献   

7.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但这一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基本方法 ,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后代的基本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包含有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 ,以勤俭为主的个人品德教育和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其教育的方式采用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和训诫与引导相结合。封闭性、连贯性、传承性和双重性是中国“家训”的独有规律和特点。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积极因素对当代的家庭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哲学、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无事取天下,清静无欲,以正治国,柔顺谦恭而不逞强,崇尚节俭等。“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财富,为后世不少的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仿效,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权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当今,“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领导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利益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核心,古代社会如此,现代市场经济下也是同样.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伦理建设的关系.而“义利”观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先秦诸子的“义利”内涵,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仍有资可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时之“小康”不外有三重含义:一曰生活稍有所安,一曰“家天下”之礼治杜会,一曰家境相对宽裕。近世又有康有为之小康社会理想,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小康”之用诸现代,是邓小平对古人用于指谓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概念的革命性再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建设“小康”或“小康社会”之含义的最新丰富和发展。现代小康社会理想根本不同于古代和近世的小康社会理想;现代小康生活亦根本不同于古人囿于自然经济的狭隘条件所向往的“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日益重视的客观反映。通过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扬弃以及创新、发展现代的人本理论,党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实学相结合的对接点和生长点。实事求是、实践论、明经致用和史学经世是中国古代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代实学传统最为密切的四个对接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古代实学现代化的四个重要生长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构建现代新实学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古代实学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和弘扬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礼仪为一体的复杂文化形式,它与当时的农事、政治等社会生活方面息息相关。“乐”的形式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典型代表。从《九章算术》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数学具有的特点是:实用性;算法化;模型化;数形结合、直觉把握;寓理于算。  相似文献   

17.
“帘”意象在唐宋婉约词中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帘”经常和双燕、明月、风雨、幽梦这样本身就给人无限遐想的词汇结合使用。和“帘”相关的动作有卷、垂、开、下等。由此传达出委婉含蓄、意蕴深长的情感。“帘” 意向的这种审美功能是由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决定的,不是作者偶然的兴之所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书院名师大儒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讲学论道,身体力行,举贤纳士,尊师继学,有教无类,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昌盛,维系和提升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道德与文明水准。抚今思昔,以其为鉴,反求诸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一部包容广大,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古代典籍.它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趋向.把和谐的思想融入当代的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一部包容广大,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古代典籍。它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趋向。把和谐的思想融入当代的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