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历史研究都是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是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地叙述历史的真相。高中历史教学体现时代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注意史实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吸收史学新理论、新观点,关注史学动态。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蒙古秘史》在蒙古族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关注不够。从语言文字、记载史实、叙事手法和历史观念来看,《蒙古秘史》的成书是对蒙古族史学的系统总结,标志着蒙古族史学的正式创立,并对其后的蒙古族史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蒙古秘史》在蒙古族史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历史教学中应然要求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别,思考如何将应然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实际操作的实然状态。以史学素养的培养为抓手,以史实、史料、史感为要素,遵循由史实到史料,再到史感,最后到行为的特殊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促进学生史学素养发展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历史课程贯彻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立德树人。学术型历史课堂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史实、史料和史感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现实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等。学术型历史课堂的有效实施有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学术型历史课堂要以教学立意为方向,以史实逻辑为主线,以史料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热情,体现教师的教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2013,(7):52-53
中学历史课程以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史实,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为学习内容;以接受、理解和自主地学习这些内容,收集并解读典型史料,发现和探索历史及有关问题为学列方式,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追寻文明足迹、知晓前人得失、体验历史发展、感受史学进步的过程中,习得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汲取历史经验,增强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成为有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公民。  相似文献   

6.
高中历史教育,即以史实、史料及史学研究方法等为载体,丰富学生史学素养,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特殊活动。而历史是人的历史,高中历史教育就是用人的历史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发展。①然而,由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以及传统史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在某些方面还有如下误区:或拘泥于“秦砖汉瓦”,失去历史人物踪迹,或以概念诠释概念,失去了历史人物的情意;或就事论事,忽视了历史蕴含的智慧。本文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谈谈高中历史教育视域中教学的应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学历史基础型课程是彰显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包容意识、责任意识、人格意识、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的民族精神和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理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完善的健康人格和时代责任感"(《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中学历史教师应紧紧围绕基础课程目标,通过史实尤其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学历史基础型课程是彰显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包容意识、责任意识、人格意识、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的民族精神和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理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完善的健康人格和时代责任感"(《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中学历史教师应紧紧围绕基础课程目标,通过史实尤其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发展学生的史学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最主要的教化功能。追求个性化,即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效益(学习目标达成率高),深具灵气(教学思想深邃)和形式新颖(教学过程别出心裁)等,是中学历史教师的最大追求。将发展学生史学素养与追求个性化教学融为一体,应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一般而言,史学素养以时空意识、现实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分层意识与融合意识为核心内容,呈现出由主体内容(客观史实、历史叙事、历史认识、历史评价等)、核心要素(时间、空间、人物、史料等)和主要方法(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及具体方法)等组成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一、背景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求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用史实、史料说话,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因此史料来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结合章节教学目标提供史料,以史料和问题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则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去体验历史情境、解释历史现象。这样,在学生史学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教师的意图和观点,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史学意识和观点。能否创设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史料,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通过史…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的本与真,也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过程和功能。历史教育的本就是历史教育的过程。通过历史教育,一是让学生了解本国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脉络、主干历史知识和重大史实,关注身边历史进而关注周边社会。二是通过让学生将学得的史实与现实对照,分析其得失,培养学生以古鉴今、关注现实、预期未来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     
乾嘉时期史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尤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较以前大有推进。在这里,我们郑重地提出"乾嘉时期史学"这一新的概念,它与以往习惯使用的"乾嘉史学"的概念是有不同的内涵的。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时期以考证学盛行著称,学者们由考经而考史,专注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史实考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诗词学习,不仅可以让初中生欣赏到许多优美的诗词,丰富其知识,更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智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探究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古诗词的特点,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探寻了一些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具体方法。一、了解古诗词背后的史实,具备相关文化常识很多古诗词,有着其特殊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追问?追问是教师根据学生对前一问题的回答,进行一系列有层次、有方向、刨根问底式的再提问,以达到启发、深化、拓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目的。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追问?如何利用追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追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姚启圣与清朝统一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有两大功臣,一位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另一位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史学界对施琅研究较多,对姚启圣却关注不够。与这一局面相反,日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下简称《康》剧),则赋予姚启圣以重头戏,以艺术形象塑造了这一历史人物。当然,电视剧所追求的是引人人胜、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所以,往往既有史实又有虚构。而作为史学工作,理应分辨出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虚构。  相似文献   

16.
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马列主义的史学体系是科学体系与思想统一的体系,在历史研究工作中,观点和材料是要高度统一的。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具体的史实、史料出发,将理论与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史论结合,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论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具体地讲述历史,即给学生讲述具体的知识,然后通过史实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历史教材就是充分遵循了史论结合的原则编写的,课上知识是在…  相似文献   

17.
历史有六种形态.在史学研究中,历史事实和历史史实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有六点区别.历史研究的根本知识方法是"以真实为原则,以事实为基础,以材料为根据."历史专业的本科同学,应当在五个方面加强修养,提高史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知识庞杂、史实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传统教学难以突出史学的育人价值,不能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而在浸润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是交互与共生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浸润、活动浸润、情感浸润等方式,以历史图片为依托创设情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贯穿教学内容,以情感培养为目标提升课堂立意,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境、理、情共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考历史科目的命题视角更多关注重要概念和史实之间的联系。文章试图通过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短暂的发展和官僚资本三个细节,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课的重点概念和史实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以引导学生关注高考,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20.
史料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即要求学生要有感觉客观史实的发展变化,体验历史的情景和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