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的演示实验 (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上述实验不能有力地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是放热的.因为即使水蒸气液化时不放出热量,由于通入试管中的原来就是高温的水 蒸气,通过热传递,容器 B中的冷水也会从试管A中吸收热量而温度升高,这就掩盖了液化放热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第二册(通报版)第40页的液化放热演示实验中,是根据通入了水蒸气的冷水温度升高来验证液化时放出热量的。我以为仅用冷水温度升高作根据,理由不充分。因为水蒸气温度比冷水温度高,二者相混合时,从热传递的角度来看,冷水温度也会升高。所以每做此实验,老师在总结实验结论时只能正面引导,一带而过,对热传递的因素避而不谈。终于有学生对此实验提出了质疑时,笔者才决心改进这个实验。经实验论证设计了如下方案:a.取两个规格为80mL的烧杯,设为甲杯和乙杯,各倒入60mL冷水。用温度计测出冷水温度均为T。b.用烧杯…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物理实验第一册中,有一个证明液化放热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所用仪器包括铁架台(未画出)、石棉网、酒精灯、带塞烧瓶、试管A、U形细玻璃管、温度计、盛水容器B],将烧瓶中装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大量的水蒸气遇到试管,发生液化现象,与此同时,容器B中水温度也随之升高,于是便可证明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热量.其实这并不足以证明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热量.因为尽管水蒸气发生液化后,变成同温度的水(在同一压强下),这时要放出一定的热量;但试管中液化的水不断与试…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华东版)第59页有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液化时放热.通过实验说明: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会液化,容器B的水温升高,说明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 (华东版 )第 59页有一个演示实验 ,如图 1所示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液化时放热。通过实验说明 :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会液化 ,容器B的水温升高 ,说明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感到这个实验有一些不足这处 :1 .实验完成所用的时间太长。实  相似文献   

6.
奇怪的现象     
秋末初冬季节,我国北方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往附着许多水珠,而外表面则未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同学们知道,气体液化时放出热量.因此降低温度可使气体放热液化.秋末初冬季节,室温一般高于室外气温,而门窗玻璃位于室内与室外交界处,其温度低于室温而高于室外气温.当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凉”的玻璃时,能放出热量降低温度被液化在玻璃内表面上;而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热”的玻璃时,不能放热,因此不能液化.从而出现了上述现象.奇怪的现象@卫荣祥@胡业凤  相似文献   

7.
王学超 《物理教师》2005,26(10):25-25
初中物理教材或相关辅导材料中有这样一道热现象习题: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更能把人烫伤,其解释是因为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多一个液化放热过程.我认为该题目本身的说法不明确,没有说明被烫面积的大小,水蒸气和沸水的多少.因而,其解释也就不可靠.我们知道,水蒸气或沸水烫伤人是因为它们对人体被烫部分体表放出的热量超过了人体表细胞的承受能力,造成人体表细胞的伤亡.如果说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烫人严重,那么就是说100℃的水蒸气烫人时放出的热量比100℃的沸水烫人时放出的热量多.而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不但与物态变化过…  相似文献   

8.
下雪不冷熔雪冷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滴凝固而形成的,这两个过程都要放出热量.熔雪时,雪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因此,下雪不冷熔雪冷.水缸“穿裙子”,不久雨将至在装着水的水缸下部周围,有时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人们叫水缸“穿裙子.”出现这一现象,有可能夫要下雨.水缸里的水由于蒸发而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缸表面液化成一层小水珠.在空气干燥时,液化成的少量水很快就蒸发掉,缸面上看不到水珠.在空气潮湿时,液化成的水蒸发很慢,在缸面上就会出现小水珠.空气潮…  相似文献   

9.
液化放热的物理现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解决的演示实验之一,单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很难认识这个现象。曾有教师这样演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等量等温的水,取一定量的水装入试管中加热到沸腾后将产生的水蒸气通入一个烧杯的水中,等试管中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通入烧杯中后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t1,另取等量的沸水倒入另一个烧坏的水中搅拌后测量水的温度t2,通过比较t1t2就可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液化放热的物理现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解决的演示实验之一,单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很难认识这个现象.曾有教师这样演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等量等温的水,取一定量的水装入试管中加热到沸腾后将产生的水蒸气通入一个烧杯的水中,等试管中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通入烧杯中后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t1,另取等量的沸水倒入另一个烧坏的水中搅拌后测量水的温度t2,通过比较t1t2就可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1.
我们周围空间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物态变化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一、自然界的物态变化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草、瓦、石块、树叶等)液化,使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的。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雨雨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降水。露、雾、雨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实际上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放出大…  相似文献   

12.
<正>在化学中,经常要遇到吸热、放热、加热等概念,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弄清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 吸热、放热与加热的基本含义 吸热与放热:这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 当某化学反应发生时,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了,就表明这反应是吸热反应,由于反应时要向周围环境吸收热量,因此环境的温度便降低了。 当某化学反应发生时,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了,就表明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因为反应放出热量,传给环境,所以,环境的温度便升高了。 加热:这是进行化学反应的一种条件。 某些反应,在常温下反应很慢或不反应,通过加热,可使反应发生或使反应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理》“液化”一节中提到露和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并做了粗浅说明。由于课本主要介绍的是气体在液化温度时的液化规律,所以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液化必须在达到液化温度时才能进行。这样,显然难以解释雾和露形成的原因。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疑问:既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温度为100℃且能放出热量,那么为什么水蒸气在低于100℃时会液化成露和雾呢?为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克服学生上述的思维障碍,我们在教学《液化》一节时进行了如下点拨:首先向学生指出:与汽化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热学时,有部分同学反映“听得懂”,但自己做题时特别是判断类的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例如判断下列题目,就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出错:(1)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2)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3)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4)物体内能减少一定是放出了热量;(5)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6)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7)0oC的冰化为OoC的水,内能一定增加;(8)-50oC的冰因温度太低而没有内能;(9)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一定降低;(10)质量是1kg的水温度降低1oC放出的热量是4.2×103J/(k g·℃)。以上小题除第(3)、(6)、(7)小题正确外,…  相似文献   

15.
1.单一物质吸热(或放热)例1 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从50℃降低到30℃,放出多少热量?分析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吸=cm(t-t0)或Q放=cm(t0-t).本题属放热降温,故  相似文献   

16.
一、比热人们取各种不同物质1千克,使其温度升高1℃,测量它们吸收热量的情况时,从大量实验结果发现各种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是不相同的,这表现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比较各种物质的这种特性上的不同,引入“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比热容的定义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比热容.简称“比热”,它的符号是C,单位为焦/(千克·C).实验证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时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对例如水的尸h热是4.2X103焦/(十克·℃),这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17.
在运用热量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解题时,同学们要明确以下四点:1.明确与热量Q有关的因素物体吸热升高的温度,物体放热降低的温度,若将和降都用面来表示,则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两个公式可写为在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题时,同学们应明确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的多少,是由物质的比热c、物体的质量m、和物体温度的变化量凸t三者所决定的.对同一物体而言,热量Q仅由温度的变化量t来决定.2.明确t在公式中的整体性在热量的计算公式中,为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即物体变化的温度.同一物体,无论初温t0和末温t大小如何…  相似文献   

18.
初二物理(沪科版)第五章第3节图5—15水蒸气液化放热实验,不少教师感到费时难做.我对这个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一个误区判定气体内能变化本不是一个思维复杂的问题,但同学们经常出错.这是因为同学们首先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温度联系着热量,两者同方向变化.即温度升高,必定吸收了热量;温度降低,必定放出了热量.反之,吸收了热量,温度必定升高;放出了热量,温度必定降低.其实,温度变化与吸放不存在单一的函数关系。温度升高,并不一定吸收了热量;吸收了热量,温度并不一定会升高.正确的观点是:对于非  相似文献   

20.
<正>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易错指数:2.易错点辨析: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些物质(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