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正对于学生来说,"负担"不只是课业之"负担",更有学习心理之"负担",我们在倡导"减负"时,往往只简单的想到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对其心理的负担往往忽视。学生每天要在课堂上坐六、七个小时,还有早晚自习等,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语言枯燥无味,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学生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小学生一方面承受着过重的课业要素和负担,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的各种课业要素和负担又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叠加在一起,加重了学生对课业要素和负担过重的体验和感受。认识这一特点,有助于科学分析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也有助于为当前减负提供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一提到减负,大家很自然会想到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可有没有想过,那些教师何尝不是也有繁重的"课业"负担呢?这个问题对于数学学科的老师来说显得特别突出,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减轻自己的"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减负”的实质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汪华英“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教育界一谈再谈的话题,可减什么?如何减?却一直未有定论。笔者经过调查,认为“过重课业负担”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何以如此说?究其原因的本质有二:第一,从现行中小学生课程来看,以学生...  相似文献   

5.
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是应试教育最为直接的后果,是长期以来为社会各界人士所批评的应试教育的突出弊端,也是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教育难题。简单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有关教育文件精神,很容易发现,"减负"一直是其中的主题。但是随着升学竞争的日趋激烈,"减负"非但没有"减",相反却如戏言所说"负担在减轻的过程中增大"。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减负"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并不是说学生的学习没有负担,而是说学生的负担要合理。什么是不必要的负担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就属于不必要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从学生课业要素及负担的不均衡性看"减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中小学生一方面承受着过重的课业要素和负担,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的各种课业要素和负担又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叠加在一起,加重了学生对课业要素和负担过重的体验和感受.认识这一特点,有助于科学分析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也有助于为当前减负提供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对于学生来说,“负担”不只是课业之“负担”,更有学习心理之“负担”,我们在倡导“减负”时,往往只简单的想到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对其心理的负担往往忽视。学生每天要在课堂上坐六、七个小时,还有早晚自习等,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语言枯燥无味,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学生的心理负担必然极重,对学习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8.
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城乡中小学生都产生了不同的"课业负担"。通过调查发现:"课业负担"除了包括来自学校内部的课业负担外,还包括校外强加给学生的负担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负担。应辩证对待学生的"减负"问题,从教师、家长、评价、学生等多角度出发,切实实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是指哪些课业?"减负"为什么如此艰难?我们以"考业"替代课业,遮蔽了许多课业没有负担也无须减负的事实。事实上课业负担不是过重而是失衡,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业质量评价失衡,实施平衡的学业质量评价,有望能走出课业负担过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时间较长,不少学校甚至节假日也在加班加点,学生的书包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沉,课业负担过重。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实现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正确认识和处理“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关键是对学生课业负担的类型作具体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现实学习活动中,学生课业负担的类型呈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优等生的课业负担轻,后进生的课业负担重研究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要具体划分学生的类型,因为相同的课业,对发展水平各异的学生个体而言,其…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提出"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过重课业负担".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够解决这一重大教育问题.北京市近年采取多种途径推进减负工作,提出"育人为本、科学减负、提高质量".如何科学认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帮助学生把过重负担减下来,是个需要深入系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教育领域,"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呼声从未停止过,但事与愿违,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却在"减负"声中越来越重,作业几乎成为每个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最沉重的负担。对于学生来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没有作业。不少教师埋怨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给师生施加的压力太大,其实,减负就在每位教师手里。我认为减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中小学生不断持续进步的动力很大程度生依赖于每位教师的热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在师生之间架起  相似文献   

13.
课业负担问题是我国国家教育改革层面面临的一道难题,找准导致这一难题的病根尤为重要。学生课业负担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过程,课业平衡态的形成既是学生课业负担化转变的临界点,也是课业负担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学生课业的五大相关利益主体———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加强联动,主动携手,形成最大化的政策合力,是破解我国课业负担"瓶颈"的入手点。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也在逐步落实,教育事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未因此而减轻,具体表现为:学校的书包轻了,校外的书包却重了;校内的时间缩短了,上家教或校外补习班的时间却延长了;校内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校外的“课业”负担却加重了;校内考试一般不公布成绩了,校外补习班却以分数衡量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近60年来,我国各地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项,可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却越来越重,时间跨度长达50余年的"中国式减负"为何总是越减越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国家的减负政策实施长期面临困境?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对其审视。一、简单化的做法遮蔽了减负问题的复杂性1.关于减负的基本问题。我们如何认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个事实?一方面,减负是针对课业负担过重的学生提出  相似文献   

16.
减负,让教育回归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说它是老话题,是因为几十年来我们都在关注、都在治理。说它是个新话题,是因为今天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新变化,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已经从过去解决“有学上”问题转到今天解决“上好学”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17.
综合辩证论“减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的学业负担包括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负担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其核心是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目前,在“减负”问题上,存在着“减负”就是没有学习负担;“减负”就是教师轻松,甚至意味着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减负”就是不要考试;“减负”与家长无关等误区。科学“减负”,应坚持“标本要兼治,软硬一起上、减加一齐做、内外共同抓”的原则,使“减负”工作真正见到实效。  相似文献   

18.
正"减负"与"应试"的博弈,症结不在于纠结中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才能为学生"减负",而应该明确,中高考最终为了导向什么、"增强"哪些方面的素养要求。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武汉宣布历史退出中考。然而,日前部分学校已停开历史课,学生在其他中考科目上的应试压力和课业负担不减反增——这样的结果,与主管部门的"减负"初衷背道而驰。还有一条新闻,与此形成有趣对照:教育部日前宣布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和办法,连续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下降的学校,将被"一票否决"。这条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体质监测标准,引来众多校长和家长对于体育的密  相似文献   

19.
新年伊始,教育部 召开了“减轻小中学生 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 议”,陈至立部长作了 重要讲话。各级各类教 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先后 出台了一系列“减负” 措施,每一个教育工作 者,都深感责任重大。 但是在积极推进“减负” 工作的同时,部分学生 家长、教师的头脑中却 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思想 倾向,笔者想在此谈三 点看法。 一、减轻负担不等 于只减轻课业负担 每谈及减轻学生过 重负担时,人们往往只 强调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而忽视了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这是一个看似简单明白,却又极易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是全…  相似文献   

20.
学生负担(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因素。它不仅阻碍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而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且社会各界就减负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笔者仅从心理的角度谈一谈对减负对策的几点认识。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生的负担是一个多维的结构性概念,它主要是由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等成分组成。这些负担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而构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