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关于特殊的"的×、的×"用法,自从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1]一书中指出它是"有意思的例子""唯一的例子"的话以后,《中国语文》和《中国语文通讯》等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如谭达人先生的《无独有偶》[2]、江澄先生的《"的"在前面又一例》[3]、笔者的《并非"无独有偶"》[4]、张谊生先生的《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合结构》[5]等.  相似文献   

2.
朱智贤先生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一书中的"能力"的定义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冯忠良先生在他的《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中,则更进一步指出:"必须把能力作为对活动进程和方式直接起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中,编者对"落第"一词的注释值得商榷。这里,谨依据鲁迅《藤野先生》的手稿,试作研讨。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许多人都熟知的名句,出自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的"孺子牛"是个历史典故,源于《左传·哀公六年》:  相似文献   

6.
罗强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52-53
《"春"义溯源》一文中,王礼贤先生以为"春"的语源义当为"出",而非许慎在《说文》中释的"推"。然而,通过结合文献材料对该字的形、音、义以及同源词进行综合考察后,我们认为许氏对于该字的语源的探究是精辟的、可信的。而王礼贤先生的观点则稍显迂曲。  相似文献   

7.
陈健 《现代语文》2007,(5):63-65
1.引言"一律""一概"和"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三个副词。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这三个副词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说明,一些其他的虚词著作也基本因循了《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说法。我们就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主要依据简要地介绍一下它们作为范围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对联游戏,下联对句与上联出句在字词方面对仗工整,但内容却完全不相洽,必须另作解释,才能悟出它的双关含义,人们称之"无情对"。宋朝龚明之的《中吴纪闻》记载了这么回事:有位塾(shu)师叶先生出上联"鸡冠花未放",有人趣对"狗尾草先生"。用"狗尾草"来对"鸡冠花"。十分工整;以"先  相似文献   

9.
"通感"补义     
一、引言一提到"通感"人们多会联想到钱锺书先生的《通感》的精辟论述。钱先生着重从文学批评和修辞学的角度对中国古诗文中通感的描写手法作了精辟的论述;一些大型语文工具书也收录了"通感"一词,如《汉语大词典》中对"通感"的释义为:"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选编了刘德斌、王子野、谢纯昌三位先生关于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争鸣文章,三位先生的见解大相径庭,所争论的焦点是孟尝君到底能不能"得士"。笔者以为,要评价孟尝君能不能"得士",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叫"士"或者说"士"包括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罗卫贤  赵晶 《现代语文》2007,(10):113-114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奠定了现代修辞学的基础,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力作,他在书中把修辞格分为三十八种,其中就有"仿拟"这种修辞格.陈望道先生说"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  相似文献   

13.
一于思湘先生在《"永远"超常运用新探》[1:90]一文中这样说:"关于‘永远’一词的新兴用法,已有裘荣棠、周洪波两位先生先后撰文,主要就其两种用法和词性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职业》今年第1期在"理论研究"栏目刊发了丰宗立先生的《职业教育"低谷"现象的再思考》一文(以下简称《低》).反复拜读,再三思忖,对该文的主要看法及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且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现借《教育与职业》这一全国职教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阵地,抛出拙见,与丰先生商榷并求教于职教之方家.  相似文献   

15.
《社戏》(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自然段中有一句话:"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此句中"蕴藻"一词,洪宗礼先生在该篇课文及教参中皆注释为:"蕴(yùn)藻,水草名"。"蕴藻"释义为水草无疑义,但是笔者对"蕴"字注音却滋生疑窦,在此冒昧与洪宗礼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面简称《古汉语》)[1]被学术界广为推崇.该书自1962年出版,到2003年6月第36次印刷,总印数已经超过160万册.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富金壁先生说:"此亦情理中事,它的主编和编写者都是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界的元老、领军人物,一流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7.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1850年,《女士和先生之日记》杂志发表了英国数学家柯克曼的《疑问六》,在此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女生散步"问题. 一位女教师每天要带她的15名女学生散步,她要求学生们排成3人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可是"和"可"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对转折连词,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连词"可是"和"可"的解释皆为:表示转折;但是;可用在主语前或主语后.石毓智认为"它们的用法基本一致,都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前后".  相似文献   

20.
作者细读了丁放教授《关于"正始之音"含义等问题的辨析--兼答穆克宏先生》一文后,有些想法,写出来,供参考.作者在"正始之音"含义的理解上,坚持自己的看法;仍认为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说的"正始之音"是指风雅诗;仍认为曹丕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对以上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