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元认知策略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H.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欧美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中,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成就目标是当今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是社会认知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成就目标即成就行为目的,它具有认知(如情景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维纳归因理论是解释学习动机最系统的理论之一,集中研究个体在行为之后,对自己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进行认知解释。归因理论中系统将人们认为的,造成个人成败的因素归结为如下几点:能力、运气、努力、身心状况、任务难度以及其它。这一理论能够很好的用于指导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维纳归因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心理理论最早源于Premack和Woodruff对黑猩猩是否具有一种心理理论的研究,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至于对它的研究已成为继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和元认知发展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探讨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认知的新范式。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目前对于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对他人和自己的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知。因此,实验研究范式大多是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外表事实区分等),也通常把儿童达到能够正确理解他人会拥有错误信念的年龄认为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年龄。大部分研究认为儿童在4岁左右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但实践证明,这种主观感受对能力的提升有促进的作用。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目标达成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成就目标是当今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是社会认知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成就目标即成就行为目的,它具有认知(如情景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等特征。1986年,成就目标理论家Dweck等提出,在成就情景中儿童追寻的成就目标有两种:学习目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动机的归因论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是以认知论观点来解释学习动机的,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试图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试图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义可从控制点、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熊爱青 《考试周刊》2010,(46):55-56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指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它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人们关于认知个体、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人们在认知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加以调节,以达到最佳的认知目标。"  相似文献   

9.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放弃努力的行为的反应,是从“无论个体自身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而来的放弃行为。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诱发的,由于学生长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屡次遭受失败的挫折,产生消极认知,确信自己对学习数学缺乏能力,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从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往往使学生降低或丧失数学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学业任务放弃努力,产生一种焦虑、厌倦、学习信心丧失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探索目标个体的支配性和一般认知能力对其涌现为领导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任务不难时,只有目标个体的支配性对其涌现为领导者有显著影响;而当任务较难时,目标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和支配性对其涌现为领导者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他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是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目标或任务,认知主体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简单地说,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弗莱韦尔认为,原认知包含两个主要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所谓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认知主体、认知任务、目标、活动、经验等因素对认知活动的影响的知识。元认知体验即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弗莱韦尔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自己在当前认知活动中已取得的进展或即将取得的进展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自我调节及其内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有丰富的自我调节理论和实践,具体体现在个体一生对行为、情绪、事业进退和人我关系等的调节,儒家自我调节内在机制可从认知和目标层面子以分析,认知层面上,儒家通过修正认知方式和树立认知源以调节;目标层面上,儒家以每天检查反思目标施行和用终极目标采指导实践,从而使人从认知、行为上超越困境,达到不忧、不惧和元怨的境界,成为身心和谐、人我和谐、天人和谐的个体.  相似文献   

15.
史玉梅 《考试周刊》2011,(71):200-202
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的需要,个体的认知只有与需要相结合,才能产生行为动力。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教育、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人文素质课的教学特色等,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认知倾向,高校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认知倾向,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陈述性知识、数学信念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以往,有关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为以知识为代表的认知取向,二为以情绪、动机、信念为代表的非认知取向.认知取向揭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哪些特性对问题解决能力造成影响,如基本技能的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结构化和丰富化等特性.非认知取向侧重揭示情绪变量与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相关,如兴趣、焦虑等.  相似文献   

17.
任静国 《教育导刊》2006,(10):55-56
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识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包括:关于个体的知识,如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在这些方面与他人的差异;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如问题中有关信息特点的知识、问题的要求和目的;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包括已知的体验和未知的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不断评价学习过程、适时调整计划并选择适当的方法以保证问题顺利解决的能力。元认知知识、  相似文献   

18.
刘爱存 《甘肃教育》2011,(13):25-25
目标激励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强调成就需要的满足能够促使个体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就需要即指在某种标准下追求优异、寻求成功的欲望。富于成就动机的人有三种性格特点:自己设定挑战性目标;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不依赖偶然的机遇坐享成功;要求立即得到反馈,了解工作结果。  相似文献   

19.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论。通俗地讲,人们找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就是归因。归因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归因,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于自己以外的因素,如周围环境、任务难度、机遇等;另一种是内部归因,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于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如态度、意志、能力、努力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归因倾向始终伴随着学生,并极大地影响其学习活动,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一、学习方式与案例教学的含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反映的是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教授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