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2.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之事,史书有载。然其具体时日,史乘阙失。以所钩沉之史料为依据,结合谢朓所作之诗文,首次考证出谢朓任随郡王文学在永明十年春天至永明十一年十一月,填补了谢朓生平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3.
“小谢”之称始见于钟嵘《诗品》,指谢惠连而非谢朓,这一现象与钟嵘对永明新体的排斥关系密切。唐代近体诗获得极大发展,唐人尊谢朓而不重惠连,“小谢”之名从此确定为谢朓。宋人提出“三谢”之说,注意到谢灵运、谢惠连与谢朓在诗风上的古近之分,重新关注谢惠连的文学价值。明清时期因《诗品》流行、诗坛复古风潮等因素,谢惠连再次受到重视,部分推重古体的诗论家乃至重新呼之“小谢”,并提出谢惠连成就高于谢朓的论断。作为诗史上的小家,谢惠连的地位升沉是时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上佳见证。  相似文献   

4.
六朝作家中,对唐诗影响最大的是谢朓与庾信.但二者对唐诗影响的因素和内容不同。谢朓对唐诗的影响主要是积极方面.偏重于文学形式的发展与革新。庾信的影响既有积极亦有消极方面.偏重干兼合南北文学之长的风格和气韵。  相似文献   

5.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叶蕾 《现代语文》2009,(10):29-30
钟嵘《诗品》谢朓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朓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朓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胱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朓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朓,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  相似文献   

7.
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谢朓是比“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诗人,也是比同时代人提供了更多有益东西的诗人。在南齐一代,谢朓的诗歌成就最高;他的诗歌,在南北朝中后期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山水诗人,他对南北朝中后期以及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影响比较深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还一再得到伟大诗人李白的赞赏。要对南北朝中后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要对我国山水诗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谢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做些探讨,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谢眺《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收入《文选》第四十卷,为千古传诵之名篇。但此文究竟作于何时,史书中未见确切记载。《文选》本篇下李善有注云: 谢朓为随王子隆文学,世祖敕“朓可还都”,迁新安王中军记室参军。寥寥三句,语焉不详,其缘由时间均付阙如。考之史传,乃见李善之言木出于《南齐书》,其书卷四七《谢朓传》云:  相似文献   

9.
宣城之行,对谢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在宣城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然史书没有记载谢朓“出为宣城太守”的时限和原因。拟从文本和当时有关记载。对谢朓出守宣城的时限和原因做分析和推测。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最早给予谢朓诗歌以评价,其评语以是否值得提倡为前提,以是否符合“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质”来品评高下,然后兼顾艺术成就,因此在谢朓的品评中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11.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谢诗“源出于谢混”,应着眼于山水题材和辞藻技巧方面来分析,而与谢混相抗的谢瞻,在诗歌内在的精神气质上也影响了谢朓。谢诗“工于发端”,主要是突破了传统诗歌发端即叙事的模式,他大量运用描写,而且暗含着丰富的语言技巧。对于“末篇多踬”的评价,我们应该进行客观地分析。这一方面对发端与主体部分的成功来说确实是个缺憾,但也是对传统的“诗言志”学说的发展,而且是由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作为一名有操行的隐士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却由于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与当时的文坛格格不入而被人们所轻视。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寂寞的。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诗人,其中就有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4.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5.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在南齐,谢朓的咏物诗不仅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对于创作技巧的磨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谢朓咏物诗不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亦代表了从山水诗到宫体诗的过渡,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和谢眺是南朝两位著名诗人,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被誉为山水诗的创始者;谢眺是继其后的山水诗人又一位优秀代表.他们的诗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二人的仕途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诗风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冠乎齐梁的谢,无论是前期的新体诗,还是后期的山水诗,反映出了当时诗歌的新特征。特别是谢的炼字艺术,以平中见奇,以易见难为归宿,增强了语言内在的弹性。  相似文献   

19.
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创作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虽数量不多,但艺术上融情入景、清秀自然、音律和谐的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开启唐代的诗风,发展格律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文选》选录的谢朓诗歌为研究对象,从齐梁之际的文学背景出发,结合《文选》的编选情况以及小谢诗歌创作的实际,探悉《文选》所持的选录标准以及可能的成因,既而通过对"游览"、"行旅"、"杂诗"等概念的辨析,细细揣摩小谢诗歌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