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教育必须充满爱心和智慧,二者不可或缺;育才必先育人,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心.育心才是育人之本.怎样育心?走进心灵,建立畅通无阻的心灵彩桥;平等互尊,建立民主和谐的自我管理制度;准确定位,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关注过程,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持久激励,保持健康发展的惯性.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育人不是只凭经验,而是要不断创新理念和不断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2.
教育必须充满爱心和智慧,二者不可或缺;育才必先育人,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心。育心才是育人之本。怎样育心?走进心灵,建立畅通无阻的心灵彩桥;平等互尊,建立民主和谐的自我管理制度;准确定位,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关注过程,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持久激励,保持健康发展的惯性。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育人不是只凭经验,而是要不断创新理念和不断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争“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加强心育与德育相互补充是学生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不能等同,操作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互补教育。  相似文献   

5.
“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是班华教授提出的心育宗旨。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心育团队以此为理论指南,结合五中的教育理念,创生了福流心育生态模式,成为班华教授心育思想在高中阶段的活态转化。福流心育以班级为基本心育单位,以自觉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为培养目标,通过“大国母亲”和“21天双陪伴”的心育实践,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合育的心理教育生态系统,助力教师、学生和社会成员实现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12,(21):2-2
四川省华阳中学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旨在建设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水平、精良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显著办学效益的素质教育特色示范高中。学校着力打造"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从心育、德育各行其道到心育与德育结合,从育德育心到育心养德,探索"育人先育德,育德必育心,育心以养德,养德以成性"的德育工作思路,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育德育心、育情育行有机结合。通过育德育心,健全学生人格;通过育心养德,内化品德外化行为。特色德育文化的建设较好地开发了学生潜能,促进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打造"十育人"体系,"心理育人"作为十项重要环节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发挥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出新的要求。在当前社会的多重结构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融合,将心理育人紧扣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是高校心理育人"育心育德"的求真之道。"育人"是本,"心理"是用,发挥心理育人"育心"和"育德"的作用,是构建心理育人体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正心。辽宁省朝阳市树立大德育观,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着眼于孩子的未来,着重于"育心育德",用实际行动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张波 《教育研究》2023,(5):92-102
课程内在包含着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双重功能,二者相结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思政打破学科边界,将思想政治教育之德育融入专业课程之智育,为新时代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在课程思政导向下,价值观育人积极回应社会发展对时代新人的现实诉求,将蕴含优秀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价值话语体系融入专业知识话语体系,从育才、育志、育心、育德的多重目标维度实现受教育者“求知”与“立德”的协同进步。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依然存在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育人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知识讲授与价值观引领未能充分结合、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与价值观育人维度不匹配等问题。在实现路径上,应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引导学生认知、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尽快破除价值观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以专业育人和价值观育人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在于"育人",而育人的核心在于育德与育心,德与心皆是内化的东西,育德与育心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教育个体内心的深度如何。怎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教育个体内心深处,达到育德育心的目的呢?共情,也称为同情、同理心、同理解。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探究学生言行的成因和动机,引导教育学生自我探究自身言行的合理性,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统一的、规范的育人模式,而应该构建“三育合一”的教学育人模式,即在教学中将育德、育心、育智三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倡导的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德能生智。的确,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智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语文学科“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的特点,又注定了学科的教育性。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就是本着这一理念,以人育人、以德育德、以情育情、以心育心,  相似文献   

13.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班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代表了班华先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德育发展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德育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准确剖析。“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人化、对话、解放和融合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注重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目标观;涵盖激励教育、个性教育、终身道德学习及心育和德育一体化契合的多样化教育原则;涉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德育与心育结合、规范与能力结合、说理与践行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德育方法体系。“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对班级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关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实践、德育教材的编写和“心理—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学必须更好地发挥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频共振,一起关爱中学生、理解中学生,让中学生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应立足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搭建一个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营造健康的学校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应坚持德育为先、生命至上、潜移默化、家校联动、混合教育等原则。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强调纾解学生心理焦虑压力、加强学生自控自律能力培养、健全学生心灵精神世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和优化校园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育人育心,育心养德”是华阳中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践行“人本关爱”教育思想、寻求德育新路径的实践尝试。学校从“人”的教育入手,以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为出发点,力图通过探索优化学生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的方式方法,实现知情结合、知意结合、知行结合,有效提高了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日益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积极探索德育教学改革方式。运用“德心融合”育人,把德育和心育有机融合,在德育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切实提高德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心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育心意识,培育学生的健康身心素质,确立"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德育核心教育体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德育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德育的深入体现着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饱满。因此,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品质育人"的原则,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转变观念、完善机制,逐步形成"以德育人,德育入心"的特色教育理念。一、以德为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团队我校组建了一支德育领导小组和一支德育实施小组,落实开展点面覆  相似文献   

19.
张小梨  张法清 《知识文库》2023,(21):195-198
<正>近年来,德育心育在高校的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愈发明显,承担着育性、启智、健心、导行的重要任务,但是高校德育心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大学生的育德育心仍然存在着极大的进步空间。本文对构建大学生育德与育心协同推进机制进行研究,指出协同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并在逻辑层面上分析了德育心育协同机制构建的基础,对德育心育构建协同机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育德与育心协同推进机制的策略,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育德育心水平,强化高校德育与心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肩负时代使命与责任,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通过打造“一个目标”“双育理念”“三维互动”“四级体系”“五重保障”“六项举措”的“123456”心理育人模式,落实“一心五环”、靶向治疗的育心方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