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家校冲突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对几个成因进行分析,据此寻找预防和解决家校冲突的方式方法。笔者提出通过制度保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通过良好的沟通,对家校冲突进行有效预防。同时,笔者认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和危机处理能力,以社区、学校、家庭各方共同促进家校冲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家校合作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是一项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彼此配合的教育互动活动,对提高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在家校合作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从转型背景下家校合作的开展方式、参与程度、合作内容和合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高校家校合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家校关系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维度。目前的家校互动研究,多关注正面的典型家校合作或负面的家校冲突。附属型家校互动是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常态。家校合作中的附属性样态主要表现为应召式家长会、任务领受与攀比式点赞的家校群、交易型义工、作为学校立场的家委会。从文化视角探究,可以认为中国国民心态中的教师本位、家庭本位、学校本位三个观念使得家庭与校方各持立场与利益分歧,在权力博弈与利益权衡中造成家庭对校方的附属格局。为了从当前附属型家校互动中走出来,既需要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寻找资源(和而不同),也需要从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寻找资源(儿童立场)。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已经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教育也呈现出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孩子教育也已经不仅仅是学校的专利[1]。因此,学校与家庭双方配合完成孩子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为学校与家长搭起了沟通的桥梁,解决了传统家校互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各界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关注日益升温。家庭和学校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中的两个重要场所,缺一不可。家校联手、共同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如何提高家校合作层次,提高家庭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家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实践中值得探讨的课题。我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家校合作方面的困惑,为寻求家校合作的突破口,我校以家校心育课题为依托,通过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25):1-2
现代教育体制改革愈发凸显出家庭在发挥教育功能上的重要地位。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表明,家长参与对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家庭、社会、学校总体教学能力有显著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家校合作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家校合作的相关理论与国内现状,介绍国外成功模式,并就我国家校合作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做好家长工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校合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而班主任是做好家校合育的关键人物。作为班主任要建家校联系卡、召开家长会、做家访工作,从而使家校合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各主体共同分担教育责任。21世纪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三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属性:家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学校承担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社会承担中高层次的契约与道德责任。然而,由于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主体责任模糊、责任错位或者责任缺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指向。家庭教育指向学生的人格修养,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基础;学校教育指向人的社会化,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社会教育指向人的未来发展,是人自我实现的助推器。为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四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校应树立"家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这一理念,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以"服务"为特点的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就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积极家校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家校合作构建积极家校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全体学生品德素养和人文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提升学校文化。家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也依赖于家庭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互为影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1.
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接受和认同。但家校合作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存在参与意识不够强、双向交流不顺畅、组织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弱化了家校合作的意义。强化参与家校合作意识、加强沟通和健全制度,是家校合作走出误区,形成共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面向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等方面需要得到学校的指导。同时,学校应在拓宽沟通途径,增大开放空间,培养专业人员等方面加以重视,使家校合作发挥更大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杨秀苓 《中国德育》2006,1(2):40-44
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可以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发展。家校沟通的途径多种多样且各具特点与优势,其中,家访的作用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但实际实施频率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家校合作观念,学校和家长应当做好各自的工作,教师应当采取各种策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校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要发展每个教师、成就每个学生、幸福每个家庭。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构,不仅可以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家庭掉队"的目标,也是"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美国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美国各界要求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有关家长参与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许多中小学也纷纷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吸引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其中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有效的家校合作离不开家长参与,如何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我国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仍在起步阶段,面临积极性不高、方式单一和效果有待提升、不同家庭间差异较大等现实困境。鉴于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目前面临的困境,该文基于国际经验,对我国如何促进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提出了建议:构建和发展本土化家长参与的实践模式;根据不同家庭情况转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以及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其引导家长参与的能力和动机。  相似文献   

17.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采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矛盾冲突接近总爆发的时刻回溯和交代复杂前因。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众多矛盾冲突与主要冲突彼此交织向前发展。该剧还成功地运用了"发现"与"突转"、"悬念"、"巧合"等结构技巧。《雷雨》艺术生命力百年不衰,和它缜密严谨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全球化的冲击,道德教育背景随之发生转变。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家庭和学校也表现出不协调、冲突的情况。运用社会学冲突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和家庭双方在道德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冲突的表现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阶段家校沟通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教师和家长对家校沟通的必要性已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沟通频率、目的和方式上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促进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应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畅通沟通渠道、拓展沟通方式、讲究沟通艺术。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is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family-school communication i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family workers of 75 children from families with low SES logged the frequenc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school communication, resulting in over 22,000 contacts.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a period of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enhance relationships upon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Family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about family support for academics at home were assessed through parent interviews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were measured through teacher questionnaires i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Familyteacher communication decreased betwee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and there was a shift from shorter to longer type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years. Communication differed as a function of program. Counter to expectation, few family factors and experiences predicted frequency of family-school communication, and more frequent communication in preschool was unrelated to more frequent communication in kindergarten. Findings have 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Families experience a great decrease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and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ease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need to either ameliorate the decrease or acknowledge its existence to prepare families. Otherwise, this contrast may be interpreted negatively. Given that our findings show no relation between a family's communication i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it appears that it is not enough to support communication in preschool to ensure frequent communication in kindergart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