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龙应台凭借犀利的文风被誉为华人文化圈"最有力的一支笔",但她不只是一个敢说敢骂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龙应台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有温柔,也有深情,乃至脆弱。但是不管她的创作视野如何转换,龙应台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没有改变,她始终坚持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思考。在变与不变之间,龙应台完成了从年轻时的略为莽撞向着成熟笃定的成功转变。  相似文献   

2.
郝云峰 《文教资料》2008,(23):35-37
自1984年登上文坛以来,龙应台多次成为文化界的焦点,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立、自由的文化态度使其总是走在时代思想的前沿,引领着社会批评的潮流.本文着重龙应台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从<野火集>、<美丽的权利>等作家文本出发,解读龙应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在当当网上觅书,突然发现有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我欣喜不已. 龙应台的大名,在我,早已如雷贯耳.年少时的我,便以仰视的姿态膜拜她的文字,对她无比敬仰,并一直以为1984年写<野火集>、写<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一定是台湾政界或者新闻界一位铁铮铮的男子.大学时,才知道作者是一位"身躯瘦弱""苍苍白白,忧忧郁郁的,一副纯真无邪模样的文艺少女","却满满的忧国忧民情怀".现在,我更是知道,旅居过欧洲,任教过美国、中国台湾、德国、香港多所大学,曾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她,是很有话语权的评论家.  相似文献   

4.
<正>龙应台的文字就像刺破平静水面的冰山,虽然只窥见一角,可就是这一角,就能让我们了解到这水面之下,其实是一座结结实实的冰山。其实,大多数人会是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判的那类人,不关心国际格局变化,总觉得即使有所谓的"关心",也不能改变什么,无良的商贩依旧在制造"毒奶粉",工厂依旧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界,贪官依旧横行。而我们宁愿闭上眼睛,堵上耳朵,假装还自己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直到龙应台告诉我们:你,就是因为你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缺乏  相似文献   

5.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也是"人生三书"的最后一本,是龙应台在经历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病,兄弟的相聚又分离,孩子的叛逆远去等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写下的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独特感悟。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最平常的生活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一场场生命的"目送"。  相似文献   

6.
龙应台的创作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多向度的思维方式,阔大的气魄与知性的深刻;在传统与现代冲突中,运用现代观念,反思社会历史文化,表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命体验;龙应台的创作走向大众的越力在于独立思考、坦诚直言的勇气,与读者保持亲切对话的关系及质朴、灵转而幽默的语言风格。龙应台的创作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淦生 《语文天地》2011,(14):37-38
读过不少龙应台女士的杂文,如《野火集》,特别是当中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进而也就将龙女士想象为鲁迅先生一样的金刚怒目之士。其实就像鲁迅先生亦是一位自认"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慈父一样,龙应台恰恰也是一位温婉可人的孝女和柔情绵绵的慈母——人是多面的,与"侠骨"伴生的,常常会是一腔"柔肠"。  相似文献   

8.
追梦人     
《海外英语》2008,(12):20
上期我们介绍了两位女中豪杰的梦想和追求,本文我们将继续为读者朋友们呈现另外两位女性的不凡经历.她们一个是医学院的学生,立志攻克艾滋病;另一位是年轻的跳伞员,因为喜欢和天空的"亲密接触"而不断挑战自我.……  相似文献   

9.
关于"家"的定义,古往今来,见仁见智。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在她的《寒色》一文中用她饱含深情而又略带伤感的笔致,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家"的内涵。"家是什么?"这实在是一道至浅至近的考题,大凡有家者几乎没有人会为它去耗费脑筋。但当有人把这道题目提交到你的面前时,你又如何作答?被问住的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博大精深的龙应台亦会在读者的追问之下卡壳。《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阅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家"的定义,古往今来,见仁见智。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在她的《寒色》一文中用她饱含深情而又略带伤感的笔致、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家"的内涵。"家是什么?"这实在是一道至浅至近的考题,大凡有家者几乎没有人会为它去耗费脑筋。但当有人把这道题目提交到你的面前时,你又如何作答?被问住的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博大精深的龙应台亦会在读者的追问之下卡壳。《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阅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龙应台以犀利率直的杂文批判享誉文坛,作为知名学者,她以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对女性问题做出尖锐批判.小说<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却以不同以往的风貌,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女性问题的思索,没有任何艰涩的理论讲述,有的只是自己内心发出的女人之声.  相似文献   

12.
<正>龙应台老师的名字早有听说,却迟迟未看她的书,一直到这个暑假,才和母亲聊起龙应台。母亲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告诉我,龙应台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看龙应台老师的书,会很有收获。但,没有看过,我没有感觉,直到母亲把她的书递到我的手里,我才真正走进了这位作家。《孩子你慢慢来》,是她当母亲的时候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  相似文献   

13.
尤瑟纳尔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中的第一位女性院士,成为三百五十年来"绿袍加身"的第一个女性"不朽者".她的作品中几乎没什么特别的女性意识,有的只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与表达.本文试图通过对她的作品、思想,以及她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展现出一位博古通今、思维深入、视野开阔的女作家,更进一步探讨一下尤瑟纳尔与中国的缘分与默契.她的睿智而具有深度的思考、独立而颇具新颖的视角,在中法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无疑会为我们带来一次新的思想洗涤.  相似文献   

14.
龙应台,这位既是教授、研究员,又是作家、记者,在欧洲、大陆和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女性,常常有一些惊人之举: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  相似文献   

15.
"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对龙应台开始熟悉,是在几年前一个下午的读书沙龙会上.温暖的阳光细腻地涂满窗子,春日里的花朵总是开得肆意而张扬.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女教师突然说道:"你们知道龙应台吗?就是写了《大江大海1949》的那个台湾女作家,听说她又出新书了." 那时候的我正沉迷于古代小说不可自拔,听她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了前些时间是红过这么一本书.另一个老师立即接话打趣道:"你说的那本我倒是看过一些,只是有些太沉重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还是更适合看些温暖的类似心灵鸡汤的书啊."  相似文献   

16.
江潇 《科技文萃》2004,(6):16-19
2004年3月8日,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正式宣布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2004年度获奖名单,共有5位女性获得这一奖项.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主任弗朗索瓦丝·里维埃所说:"这个奖项证明了女性对科学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我相信让公众熟悉这些成功的、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女性,会极大地激励女性从事新的职业."  相似文献   

17.
论文对龙应台教授所开设的选修课"批判阅读"的"一张考卷"作了分析。认为:龙应台教授立足于"人的培养"精心设计了这份考卷;考卷具有理论性、现实性、尖锐性;视点高远开阔且有必须的知识密度;试卷整体逻辑严谨、思考缜密;对考生之思维有充分的激活能力;在技术上也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协调性"。对我们如何出题、出怎样的题、以怎样的用心出题都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芳 《文教资料》2007,(3):55-56
龙应台在此小说中以独特的女性化视角叙述了两类女性不同的情感和人生轨迹,揭示了她们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共同的生命困境,如情感和婚姻的困境;精神家园失落的终极困境,现代女性注定陷落此间而无处遁逃。  相似文献   

19.
《野火集》是二十多年前龙应台在海峡两岸刮起"龙卷风"的引擎。作为一位海岛文人,她以其丰厚的文化背景,不落俗套的理性思考、质朴率真的感性表达,憨胆为文,直面台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种种弊病,秉持着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对当时政治力量进行"策略性"批判写作,存在局限性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以犀利的杂文和温情的散文著称,其中温情散文作品以"人生三书"系列为主,这一系列作品有以叩问人生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龙应台的个体意识,一个是龙应台面对孩子成长对个体发展的尊重,集中表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中,一个是龙应台面对父母老去对个体生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目送》一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