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浅析《西游记》中唐僧的佛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现代语文》2006,(10):29-29
《西游记》作为一部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学名,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一直保持着恒温,可对师傅庸僧却少有人淡及。但有一点,只要稍加探究就可以确定,那就是唐僧对佛教的态度是很虔诚的,始终恪守着佛教的教规教义。那么他对“佛”的那种至高无上的崇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从分析他的化性格和人性格入手。  相似文献   

3.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成语似乎是地道的“国货”。但如果我们作一番调查研究,就会发现很有一些是“洋进口”,这就是来源于佛教、基督教和外国文学作品的成语。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水平十年即公元67年开始传人我国的,距今已有将近两千年了。相对于基督教而言,佛教的中国味更浓一些,这与它传人中国的时间极早该不无关系。小说(西游记),说的是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取的什么经?就是佛经。这部小说在中国妇孺皆知,可以说是佛教已经中国化的一个佐证。正因为佛教在中国扎根时间早,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对来说就大些。表现在成语方面,来…  相似文献   

4.
沙僧只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而已——有几个人会这么说?又有几个人会否认这么说?沙僧不会像星爷那样义正词严地回道:“你可以叫我跑龙套的,但请不要在前面加上一  相似文献   

5.
八戒听说沙僧回到家乡后,办起了养鸡场,生意十分红火。他想,我不妨学学师弟,借“鸡”生蛋、借“鸡”发财。于是,八戒便驱车前往沙僧家参观学习。八戒是个直性子,没等坐定,便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来意。沙僧直点头“:没问题。“”不过嘛”,沙僧话题一转说“,在我介绍经验时,你必须说出与‘鸡’相关的成语。”“这有何难?”八戒说道。“养鸡呀,要不怕吃苦。拿我来说吧,每天清晨鸡一叫,就起来忙乎了。”“半夜鸡叫……”没等八戒说完,沙僧就说他搞错了。八戒认真想了想,说:“有了,有了,是‘闻鸡起舞’。”“如今,我们搞的是‘笼’养鸡,喂食、喂水,…  相似文献   

6.
浅论沙僧     
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中最不起眼,最不受人注目的是沙僧。评论家对他往往仅提其名而不论其事,关注的是三藏、悟空和八戒。在他们看来,沙僧在小说中最没有个性,属于那种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于此作者从沙僧的君子风范、心诚志坚、藏拙与圆通、义重情深等几方面对沙僧其人进行探讨,以明确他在取经途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佛教理论的发展来看,佛教各派都重视对本体问题的论证,建立了一个“真如”本体。这在三论宗、华严宗那里主要表现为“理”;在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那里主要表现为“心”。佛教在哲理上优于儒家。程朱理学以儒学为宗,采他之长补己之短,批判地继承了佛学思想,主要是华严宗思想的成就,本着力于探讨佛教与程朱理学在本体论上的联系,以透视程朱理学如何与佛教“联姻”。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土气,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是全面的,没有中国古代文化,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9.
浅论沙僧     
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中最不起眼,最不受人注目的是沙僧.评论家对他往往仅提其名而不论其事,关注的是三藏、悟空和八戒.在他们看来,沙僧在小说中最没有个性,属于那种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于此作者从沙僧的君子风范、心诚志坚、藏拙与圆通、义重情深等几方面对沙僧其人进行探讨,以明确他在取经途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容简介:此文讲的是,有一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他都以失败告终。为此,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个老船员,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一直关注着儿子。见儿子问自己,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很早以前,我的老船长对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间,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老船长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后来,他不但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现在他根本不必四处找工作,倒…  相似文献   

11.
永远的英雄     
读过今何在的《悟空传》,一直忘不掉他——孙悟空。 其实这本书里的人物,不,确切地说是神与妖,个性都很鲜明。如唐僧的大智若愚,猪八戒的痴情,沙僧的固执,各位神仙的懦弱与恃权…… 我仍最喜欢悟空。 “孙悟空靠在一棵蕉树上,静静地等着。 等到那一刹,黑暗的天空突然被一道巨大的闪电划开。 孙悟空一跃而起,将金箍棒指向苍穹。 ‘来吧!’ 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之中。” 他是众神眼中的妖王,是众妖精的首领,  相似文献   

12.
敦煌歌辞是魏晋六朝以迄隋唐五代乐舞流行的产物,也是唐代歌辞的一部分。而敦煌佛教歌辞在敦煌歌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敦煌歌辞的主体。由于佛教在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声乐的作用,佛教与歌辞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佛教歌辞的调名较多地采用民间乐调,形式多为长篇联章,内容重视铺叙,并表现出较强的音乐性。从敦煌佛教歌辞对民间流行的俗曲乐调的大量应用来看,唐代佛教教化的对象重在民间。  相似文献   

13.
盗版的由来     
孙悟空自从被封为“斗战胜佛”后,一直觉得整天打打闹闹很没意思,于是想静下心来,多读点儿书,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当他拿起经书一看,发现经书全是盗版的,里面有许多错字,甚至连《金刚经》也被印成了《金钢径》……于是他怒发冲冠地找到了师父……“悟空,我们的责任只是摆摆书,清洁一下书架,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师父的回答使悟空感到惊讶。于是,悟空便找到了猪八戒和沙僧。“我说你这猴头是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呀!”八戒说。对盗版这件事沙僧也感到气愤,可又无奈地摇摇头。悟空说服不了他们,便独自跑到南海去见慧岸。慧岸见到了悟空便忙问:…  相似文献   

14.
说实话,看到陈天阳同学在他的习作《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中说,“在众多的唐诗作者中”,他“最喜欢的是王维”时,我心中愣了一下。诚如习作中所说的,王维“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但他的作品远远没有李白、杜甫的那么好懂,所以同学们对他的熟悉程度也远不及李白和杜甫。而且,他对佛教还不是在“晚年时据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是他对佛教有着很深的研究,并且通过他的作品宣扬着佛教禅理。对佛教,同学们恐怕也知道,是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封建迷信”来概括的。它有迷信的一面,但它也有自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它自传入我国后,就对我国古代的…  相似文献   

15.
朱友成 《文教资料》2008,(24):28-30
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短篇小说<誊写员巴特比>的主人公巴特比这一孤独的人物形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旨在论证巴特比是个加尔文教的悲剧英雄.巴特比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他的"不愿意",表现了一个加尔文教信徒对自己信仰的执着但又终因与时代的格格不入而被淘汰.可以说,巴特比是麦尔维尔的自我投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一个自我.  相似文献   

16.
《误读》一文,可谓惊心动魄,振聋发聩。坦白地说,我教了整整26年高中语文,这篇文章已教过多遍,但可悲的是我也一直这样误读着,误教着!从这一悲剧事件可以引发许许多多严峻的思考,但我能够说明白的,恐怕只有我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省。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一直生活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之中,自小就熟读佛教经典,并对佛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因此佛教情缘便必然成为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创作情结,使得他的作品无不饱含着佛经的元素。佛经对许地山文学创作的影响,很鲜明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佛经话语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二是佛经意象在作品中的大量出现;三是“生本不乐”、“顺其自然”、“普渡众生”等一些佛教义理在作品中的反复宣扬;四是佛经的变文和譬喻等文体形式的巧妙借鉴。佛经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特征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文学创作思想和理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可以说是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一生历经仁宗至徽宗五朝,虽是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但遭遇坎坷。正如林语堂先生对其一生的概括:“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诗与禅     
<正>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禅宗的通达、旷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是唐代士大夫阶层的著名代表之一。与当时一些士大夫坚决反对佛教的立场不同的是,他对佛教持宽容和接受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好佛,而佛教也对柳宗元的人生理念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柳宗元对佛教的态度和立场既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又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