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传统、利用传统、改良传统、传承传统,以此发展当代文化是教育实践与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对此,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深入探索。本文从"和"与学生品格发展、"关系"与学生活动设计、"管制"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三个方面剖析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个案研究的角度看,“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制度建设研究涉及到学校内部制度建设的诸多领域。透过其改革实践,可以体悟和认识到其独特的文化气息: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内在精神的更新、动态生成的展现、精神与情感力量的支持。关注学校教育文化自我的形成和自我更新,体现着“新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3.
所有教育教学改革都会面临改革与已有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与改革之外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新基础教育”自探索阶段起就遇到的尖锐问题。“新基础教育”研究采取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全过程的策略,改变了评价者在改革之外,评价过程外在于改革过程的传统,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深化和实践推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成果不断转化为评价改革的深化过程与重要资源。“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系统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诊断…  相似文献   

4.
洵阳路小学开展“新基础教育”历经多年,从领悟“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内涵到日常化的实践操作,我们始终用一种“诚实、坦然、真诚”的“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态度去认识、对待。多年来,我们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体验到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在这一关注“人”的发展的全新变革中,我们经历了“问题”带来的矛盾与困惑,“反思”产生的批判与变革,“实践”创造的进步与成长。我们能够感受到与“新基础教育”共同跳动的脉搏;我们能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是闵行区办学水平督导评估A级一等学校,是全国“十五”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基地学校。经过七年“新基础教育”研究实践,汽轮小学有了跨跃式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洪涛 《上海教育》2009,(15):96-97
【主要贡献和实践】 叶澜教授致力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改革。她主持了《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孰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等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参与其中的中小学校来说,提升了研究的自觉,提升了研究质量,也教会了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在理论的引领下,学校教学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方式。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研究对学校发展、师生发展的价值,研究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价值和师生精神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09,(2):F0004-F0004
“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责任岗位:叶澜教授)探索和总结“新基础教育”在当代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尤其是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新文化创建方面的独特经验和创新理论;探索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中国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可能贡献和贡献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培颖 《中学教育》2009,(10):17-22
“新基础教育”赋予我们博大的胸怀和智慧,指引着我们学校走出一条富有学校特色的“共生融合”教育之路。在“新基础教育”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基于“共生融合”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班队建设,使得共生与融合成为我们学校的文化精神。在共生融合的教育之路探索中,不仅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实现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0.
王毅 《西藏教育》2014,(11):15-1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面对多样的学生、具体的班级、复杂的教育工作,其教育实践除了爱心、情感、意志之外,更离不开思维品质的支撑。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随着班级建设的推进,班主任的专业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思维品质方面有了新的提升。本专题基于改革实践本身,介绍了学者、校长与班主任们合作研究的历程与他们的切身体会,呈现了“新基础教育”关于学生工作、班级建设与班主任成长的长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教育导刊》2009,(3):F0004-F0004
先烈东小学是一所传统名校,该校提出了“立足校本,以科研促教研,着力打造学校品牌”的口号,启动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推广性与发展性研究,引入教育部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的推广性、应用性研究”,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灵找到了一条科学之路。该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开发与建设,2002年10月加入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的课题研究,并成为该课题的研究基地。2002年该校被定为“国家基础教育(软件)资源库”试验点学校。  相似文献   

13.
“新基础教育”是关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研究,它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和关注研究者自身的生命成长。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在班级建设改革上,“新基础教育”谈到最多、关注最多、探索最多的便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生命的成长、生活品质的提升问题,同时,很有见地、很有实践指导意义地指出“成人”与“成事”、“教书”与“育人”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所有教育教学改革都会面临改革与已有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与改革之外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新基础教育”自探索性阶段起就遇到的尖锐问题。“新基础教育”研究采取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全过程的策略 ,改变了评价者在改革之外 ,评价过程外在于改革过程的传统 ,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深化和实践推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 ,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成果不断转化为评价改革的深化过程与重要资源。“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系统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诊断性评价与常规性评价为主要构成 ;第二阶段以原则性评价与比较性评价为主要构成 ;第三阶段以全程整体性评价与阶段系统性评价为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5.
“新基础教育”研究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意义上,实现变革理论与变革实践的双向重建。为此,“新基础教育”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适度领先于实践,而且还十分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中的理论转化和渗透。目前,关于学校教学变革理论的重建研究已然完成,与此相应的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变革实践重建研究也在形成和完成之中。其中,数学学科已舔本完成“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变事实践重建的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盛亚萍 《考试周刊》2011,(88):218-218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新基础教育”的实践尝试,我校强化学校教育与真实生活、真实的教育发展需求深度撞击的意识,坚定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思想,逐步形成了“积淀人文内涵,追求生命亮色”的办学理念。几年来,我校德育工作注重引导学生直面最真实的生活,强化体验,培养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强调在“水到渠成”般自然的研究和活动中“润物无声”,努力构建一个诗趣盎然的“精神特区”。“文规交融,修塑谦谦君子”成了鲜明的龙小德育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家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并且力图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科学、民主的种子,从而解决“返本”与“开新”之间的矛盾;但他们不可能寻找到圆满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思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指向和行动路径提供了制度依凭。“双减”政策为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视野和行动路径。“双减”政策为基础教育家校共育提出了什么样的改进诉求,中小学学科课程落实“双减”需要担当何种作为等等,构成了“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多维研究视域,相关研究与思考可以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双减”及其实践取向提供相应学理视野,也可以为基础教育学校落实“双减”进一步指明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思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指向和行动路径提供了制度依凭。“双减”政策为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视野和行动路径。“双减”政策为基础教育家校共育提出了什么样的改进诉求,中小学学科课程落实“双减”需要担当何种作为等等,构成了“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多维研究视域,相关研究与思考可以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双减”及其实践取向提供相应学理视野,也可以为基础教育学校落实“双减”进一步指明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思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指向和行动路径提供了制度依凭。“双减”政策为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视野和行动路径。“双减”政策为基础教育家校共育提出了什么样的改进诉求,中小学学科课程落实“双减”需要担当何种作为等等,构成了“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多维研究视域,相关研究与思考可以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双减”及其实践取向提供相应学理视野,也可以为基础教育学校落实“双减”进一步指明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