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安徽水稻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与碳库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土壤碳储量和碳固定是全球变化及碳循环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水稻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采用的基本资料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各类型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厚度、容重数据取自《安徽土壤》、《安徽土种》,其中部分土壤容重数据采用的是平均值。估算安徽省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库的储量为0.0918Pg,其中耕层为0.0527Pg,犁底层有机碳库为0.0391Pg。总碳密度为4.167kg/m^2,耕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2.655kg/m^2,犁底层平均碳密度为1.757kg/m^2。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20,(5):122-126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等方法,对广西罗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土壤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45%~2.17%,杉木林土壤含碳率高于桉树林。杉木和桉树0~20 cm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分别为44.68 t.hm(-2)和26.8 t.hm(-2)和26.8 t.hm(-2),分别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51.67%和42.57%,成为土壤碳储量的主要碳库。杉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的含碳率和碳储量均表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储量(86.48 t.hm(-2),分别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51.67%和42.57%,成为土壤碳储量的主要碳库。杉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的含碳率和碳储量均表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储量(86.48 t.hm(-2))高于桉树林(62.95 t.hm(-2))高于桉树林(62.95 t.hm(-2))。桉树人工林各林龄和杉木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到过熟林的土壤碳储量均表现为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本文收集了1980年以来我国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研究资料,并对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库和碳循环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具体包括森林转变为耕地、草地转变为耕地、森林转变为草地、农田转变为森林、农田转变为草地、湿地开垦为农田、草地转变为林地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旨在对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减缓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储存,提高土壤质量,对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湿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既是温室气体的汇又是源。近年来由于人类开发,湿地土壤迅速转为碳源。文章就湿地土壤碳现存状况,比较了不同生态类型土壤碳存储密度,分析了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及温室气体的影响因素,指出人类活动对湿地碳储量的干扰力度日益加强,呼吁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增强湿地固碳减排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池州市为研究范围,针对各区县森林碳储量的年际动态变化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采取关键年份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地区森林碳储量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各影响因子模型。从池州各区县森林面积及碳量时空动态变化出发,运用关系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池州市2020年森林碳储量为3494.1万吨,2008—2020年森林碳汇量为790.1万吨;森林碳储量与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GDP产值均正相关;自然环境因素中气温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更大;池州市在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增加了地区森林碳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测定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有结皮的沙地微生物量碳含量较高。不同类型结皮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关系不同。这对于研究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防风固沙等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州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贵阳中心区)(1∶250000)成果,对贵阳中心区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贵阳中心区表层、中层和深层土壤全碳密度平均值分别0.68×10~4t/km~2、2.22×10~4t/km~2、3.15×10~4t/km~2,高于四川、湖南等其他省区,全碳储量分别为0.16×10~9t、0.53×10~9t、0.76×10~9t;(2)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有机碳储量占全碳储量约90%,表明有机碳极为丰富,土地较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3)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生态系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4)区内(0~1.8 m)无机碳密度平均值为0.31×10~4t/km~2,无机碳储量为0.08×10~9t,仅占总碳量的10%.研究成果可为碳循环研究、生态环境影响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森林固碳、碳汇经济、森林固碳研究方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碳储量的估算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最后指出了我国发展森林碳汇经济的努力方向和森林碳汇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有别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殊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库,也是C02、CH4、和N20的源和汇。湿地土壤中的碳储量最丰富、碳密度最高,其中不同组分的有机碳对于土壤的固碳作用程度差异明显,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关系也相当密切。文章综述了土壤有机碳形态的分类方法,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组分的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碳固定的关系,讨论了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影响土壤碳固定潜力的因子是全球变化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因素。结果表明:气候和植被控制着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省域分布,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地形和母质影响土壤亚类间有机碳的差异。土壤总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平原区土壤粘粒含量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结构储氢是近几年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过渡金属Ti掺杂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富勒烯储氢性能分析研究.发现在Ti掺杂碳纳米结构储氢中,它们的储氢能力都达到了大约8wt%左右,满足美国能源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低碳型教育,并开始对教育进行低碳改革的研究和尝试。在低碳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上,通过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硬件、软件、师资培训、行为引导等方面低碳化,将为低碳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树轮稳定同位素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发展与成熟起来的研究方法,现已成为树轮气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树轮纤维素提纯技术与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的改进以及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一些新树种的发现及应用,树轮研究的区域与对象得到了扩大,使得气候非限制因子地区的树轮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主要就国内外对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原理与机理、影响碳同位素分馏的因素、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应用研究以及目前暖湿地区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目前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通过构建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来落实低碳示范园区建设。强调创新体系是为了实现低碳示范园区作为区域中心、重要枢纽、示范样板、内生源泉、科普阵地的目标。创新体系包括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系统、以孵化器为核心的公共平台系统、政府主导的低碳政策法规系统、以低碳技术服务为支撑的保障系统、以生态文明为旗帜的社会文化系统,通过人、财、物、信、策等措施确保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按照SN2过度态的形式 ,利用分子内配位 ,合成了超原子价键的五配位碳化合物 .把想象的事物变为实际 .  相似文献   

16.
制备粒径均匀碳纳米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沸石的结构变形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了粒径均匀的碳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的碳纳米颗粒粒径均在100 nm左右,呈实心、准球状,纯度很高,且石墨化程度较低.其生成机理为:沸石在高温下结构发生变形,出现片状和孔状结构,从而为碳纳米颗粒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对钒在高碳钢盘条中的析出进行了分析,对实验室冶炼的不同钒含量的82B钢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热模拟实验结合电镜以及化学相分析等手段对钒在高碳钢盘条中的强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碳含量相当的情况下,加入0.07%的钒,能有效提高盘条的抗拉强度,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运用.低碳经济,的宗旨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要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挑战.抓住机遇,克服挑战,逐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超临界CO2作为介质在高分子合成与制备中的研究应用.在超临界CO2介质中可以实施氟代单体的均相和非均相聚合,可以用超临界CO2溶胀聚合法渗透小分子添加剂、制备剃度共混物以及对聚合物纤维材料进行染色.此外,超临界CO2还可以用于聚合物微纤和微球的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