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歌方面,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的创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的风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在书法方面,他位列"苏、  相似文献   

2.
论眉山诗案     
所谓眉山诗案,是指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以苏轼作诗“谤讪新政”的罪名,把他逮捕入狱,最后贬官黄州一案。因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所以这个案件被称为眉山诗案;又因御史台叫乌台,所以又被称为乌台诗案。这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本文想对这场文字狱的起因、经过和性质,略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父亲苏洵和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苏东坡的词、诗和散文,很多都涉及到月亮。他把月亮  相似文献   

4.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何正言(臣),摭其表语,并谋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段不足八十字的正史,记叙的是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朝,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坐作诗讪谤罪”,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酿成我国历史上闻名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1],只是,记叙太简单了.乌台诗案的档案材料,南宋蜀人朋九万手录付刻,成《东坡乌台诗案》,其他还有周紫芝的《诗谳》,清人张秋水编纂的《眉山诗案广证》,今人陶道恕著的《乌台诗案新勘》等书,才使乌台诗案的真象,得以大白于天下,流传至今. 起因:新旧党争,种下祸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文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较稳健的政治革新家.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敌才从他的文字入手,有意陷害他.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较复杂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国君.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命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早在宋仁宗时,就曾上书言事,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但他与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有所不同.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神宗针对新法,提出不同政见,王安石非常不满,支派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从此,苏轼与变法派结下不解之怨,受到变法派的排斥.由于在朝中十分孤立,苏轼请求外放,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和徐州.在这段时期,他长期亲民,深知民间疾苦,在执行新法时,“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政绩斐然.同时,他对于新法的弊端,又寄物托讽于诗文,“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宋神宗由变法转为改制.但是,混入新党的一批奸佞小人,仍然窃据要津,他们把变法改制蜕变成专门打击陷害异己的政治角逐,对政绩昭著的苏轼,唯恐其还朝受重用;对苏轼嘲讽新政的诗文,更是恨之入骨,因此,这批奸佞小人,常思伺机报复,置苏轼于死地.应该说,政治上苏轼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这便是乌台诗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幼年熟读经史,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宋神宗时,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苏轼针对变法的一些弊端,上书反对,并作诗进行讽刺。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谏官李定、何正臣等摘出苏轼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构陷罗织,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御史台)诗案”。几经磨难,苏轼幸免于死,责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中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对书画及文学都很擅长。苏轼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人们常把他和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称为“韩文如潮,苏文如海”。苏轼有一种读书的绝妙方法,后来被世人叫做“八面受敌”法。什么叫“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因曾贬官涪州,遂号涪翁。他博学多才,散文、诗、词齐工,诗与苏轼,合称“苏黄”,词与秦观,合称“秦七黄九”。书法是宋代四家之一。他的诗文曾得到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赞誉,说“其诗文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人久无此作”。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者,苏门四学士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方面均有极高成就,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这样一位堪称全才的大文豪,一生却大起大落、命途多舛。可是,他却未被命运的悲剧击垮,仍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纵观苏轼作品,他的人格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与亲友的感情笃厚在苏轼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如最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作于公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久负盛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怎样评价苏轼的作品,评价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所写的诗文,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特别是“四人帮”出于其反革命的政治目的,诬蔑苏轼是“竭力维护旧制度  相似文献   

10.
苏轼字子瞻,又号东坡,眉州眉山(四川眉山附近)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生于公元一○三六年(宋仁宗景裕三年),死于公元一一○一年(宋徽宗建中靖国)。苏轼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词方面,他是北宋时代杰出词人,是一个大词派的开山者,写有二百八十多首广为传诵的词(朱孝藏《东坡乐府》收集三百四十余首);在散文方面,他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论文以长江大河的汪洋之势见长,他为  相似文献   

11.
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嘉祐进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其个人兴趣从政治、文学拓展到书法、绘画等多重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书法,被后人视为中国书法史中独具个性的书体风格,位列"宋四家"之首。  相似文献   

12.
王燕 《现代语文》2008,(9):120-12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学家。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绘画方面,擅长画竹,是宋代文人画的主将。  相似文献   

13.
一苏軾(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軾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代,受过封建文化教育,二十一岁考取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活.苏轼的思想是守旧的,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比较进步的新法,他表示反对,因此被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处作地方官。后来又降职到黄州,闲住了多年。1086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起用他做翰林学士,这时又因不满司马光尽废新法,而遭到旧党排斥。1094年新党再度上台,对旧党进行报复、迫害,苏轼又被放到广东的边远地方,直到1100年才遇  相似文献   

14.
<正>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他的散文豪放自如,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名  相似文献   

15.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成就卓越的诗人。苏轼曾在给其侄婿王庠(xiang)的一封信中介绍过他的“一意求之”读书法。原话如下:“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读书皆作数过尽之  相似文献   

16.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提出的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和警惕。王阳明指出:“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如果自恃才高,仅凭主观臆断而妄论是非,即使像苏轼、王安石这样的文坛巨星,也会因“自以为得其实”,而贻笑于大方之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赋和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间流传着一则他误改王安石菊花诗的轶事。有一次,苏轼去登门拜访宰相王安石,适逢王安石外出。他正要离去,偶见书案上放着一篇王安石尚未完成的咏菊诗稿,其中有这样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思忖:唯有秋季才会常刮西风,西风起处,万木萧疏,群芳凋谢;但菊花恰能独傲风霜,显现出与寒冷抗争的不屈品格,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赞美,你王安石怎么这样孤陋寡闻,竞写出西风吹得菊花四处飘零的诗句呢?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诗是黄庭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此外,他又能写词赋,兼擅行书、草书。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  相似文献   

18.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学与书法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机理,“书卷气”是苏轼书法人文化、文学化的典型表现。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以及“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等文艺思想和哲学观念,乃是形成其“诗书一体”观以及文学与书法在求道之途上存在统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9.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回声”不绝如缕,“千古江山”尽显风流。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念》]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从遥远的大宋王朝走来,又裹挟着今天的声音向未来走去,它们永恒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品味并比较鉴赏这两首词。哪位同学先来介绍苏轼?生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人。他长于诗、词、散文、绘画、书法,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他才华横溢,性格乐观、旷达…  相似文献   

20.
从嘉祐元年苏轼与父亲、弟弟第一次走出四川眉山,到后来的两轮“在朝——外任——贬谪”仕宦经历,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东坡先生对自己政治生涯的自嘲式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他宦游范围之广.走南闯北,品四方美食,如此丰富的宦游经历也为苏轼的饮食文学的开拓与创新打下基础,北宋饮食文学的繁荣,就在苏轼一站又一站的旅途中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