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与读人     
何宗焕 《湖南教育》2006,(10):44-45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 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  相似文献   

2.
悲愤中倾吐的伟大情怀──读鲁迅《写在〈坟〉后面》张永泉古人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①《写在〈坟〉后面》就是这样一篇“不得其平则鸣”之作。我们读这篇杂文,常常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凄切幽...  相似文献   

3.
标题之于诗,如同眼睛之于人。要了解一个人,不可不看他的眼睛;要读懂一首诗,不可不读它的标题。  相似文献   

4.
钱基博先生所著《名家五种校读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三十一日出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印本,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之九,无锡民生印书馆印刷.《名家五种校读记》是钱先生对先秦名家五种著作《尹文子》、《邓析子》、《慎子》、《惠子》和《公孙龙子》所作的校读记,既校勘善本,又阐发了其中要义.除《惠子》分“征文记”、“传”两部分外,其余四种皆分“校读记”、“传”、“后叙(或序)”三部分;在“校读记”中,又于各篇分“校勘”和“提要”两种.  相似文献   

5.
读校随感录     
古人有言,书经三写,乌焉成马。校书如扫落叶,如拂几尘,可见疵误之难免。稷下有谚曰:“学识何如观点书。”古人所谓点书,指校其误字、正其音读及断其句读而已。今日校点古籍,为方便初学,率加新式标点等对阅读者使用愈便,对校点者要求愈高。稍有疏忽,动成谬误。近年既多涉猎此类标点本古书,教学之余,又复从事若干校点工作。个中甘苦,略有会心。随笔札录,名之曰读校随感录,以就正于同好。然以偏处乡隅,难逢善本,就事论事,未能多方覆按,读者谅之。  相似文献   

6.
我校正如火如荼开展“家校共读共育”活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家校共读“三读”活动中,在交流读书心得中增厚彼此情谊。师生读书兴味长,亲子共读美时光;自信展露真笑颜,家校合力架桥梁。“书香”飘溢在家与校之间,“共爱”充盈于每个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7.
"读"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前辈多有论述,在嘴边的就有张田若老先生的"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的重要性一言以蔽之。如今我再拾人牙慧,无非是想  相似文献   

8.
“自读课本也是课本,它与主要用于课内学习的教科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中的一句话。自读课本与教科书是相配套的,从编写的目的上看,自读课本是为了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相似文献   

9.
开展课外阅读,以读促写,势在必行。针对目前这种状况,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并会读课外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充分利用校图书室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敦煌歌辞总编》校读记蒋冀骋任半塘先生的《敦煌歌辞总编》著录歌辞1300馀首,收罗之广,用力之勤,迄今为止,当以此书为最。尤其是歌辞下所附各家的校勘成果,更可以视为一部敦煌歌辞的研究简史。是研究敦煌歌辞的必备参考书。誉为敦煌歌辞之功臣,殆不为过。然智...  相似文献   

11.
唐代兴是我所熟悉的一位学者,他的每本著作,总体现出新的视域,给予读者一种充满活力的敏锐、一种发前人所未发之深思卓见。所以,读他的著作,总能唤醒一种激动,一种深刻意义上的思想的颖悟。面对其书其思,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真正的学术、真正的思想和智慧是怎样得来的?唐代兴的思想探索总是充满思的新意,总要向作者呈现不断拓展的智慧张力,这之于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最近读他的新著《生态理性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修辞立其诚”。  相似文献   

12.
美读教学,同字词教学、语言教学一样,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何为“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是美读;以声音、气色、节奏,显示文章的风骨神韵,是美读;充满韵律形式的整体感悟,是美读;传达语音的意态情趣,是美读。一言以蔽之,美读就是将文本中看不见的情气、情味、情理具体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声音形态。这种声音形态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音素、音节、读音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能体现文本言语情味的整合体。美读,作为一种高品位的阅读方法,其目的在于传达文体蕴藉的美,获得韵味无穷的美感。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时,侧重于如下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蒋步荣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6(4):F002-F002,F003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是南宋的民族英雄,又是爱国将领。他气吞六合,横空万古。世人称他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每读其诗文词章,都是缱绻吟哦,比兴嗟叹。为此,尝以诗悟词,读词咏诗,写下了一百二十首七绝,今录八绝,以奉吟友郢政。  相似文献   

14.
读常见书札记周本淳“鱼枯”与“木枯”《荀子·劝学》里强调灾祸必有内因,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通行本都作“鱼枯”,杨注无异文,王先谦《荀子集解》也无异文。古人早有“枯鱼”一词,如《庄子》等,似乎“鱼枯生蠹”...  相似文献   

15.
读是写之根,写是读之魂,读与写结伴而行、相辅相成才能编织出诗意丛生的人生愿景和风格独特的精神彩虹。书卷气里透露出来的理解、体验和共鸣隐约暗示写的规范与标本,创作途中喷涌而来的想象、情感和思想指引规划着读的范围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读变枝谈     
余读《敦煌变文集》。释集中各篇词义,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余所笺记,缀为此篇,凡校文、释义、正读、广异闻者皆入之,颜曰读变枝谈。枝者,谓《通释》之旁枝也。每条各记《变文集》页数,便寻检也。读变文者或有取焉。伍子胥变文  相似文献   

17.
聋校的语文教学,是否要重视朗读?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有的教师认为聋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朗读只是画蛇添足,对提高聋生阅读理解能力无济于事,训练难以见效;多数教师则认为朗读是一种读的有效形式,它是语言的内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思考。更好地理  相似文献   

18.
评《敦煌文书校读研究》寄明《敦煌文书校读研究》,蒋冀骋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22万字。本书对《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新书》《王梵志诗校辑》《敦煌歌辞总编》等书的过录、校勘错误进行了校订,对一些难以索解的俗语辞进行了考释,对王梵志...  相似文献   

19.
明坊贾伪托宋濂、屠隆之名编印的《篇海类编》究竟本之何书,学术界一直未有确切结论。文章将《篇海类编》、《详校篇海》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篇海类编》实本之于《详校篇海》,是将《详校篇海》改头换面后重新翻刻而成的一本伪书。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读人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看来,对读书人来说,除了读书本,还要读人生,读社会。书本和人生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的读书很容易变成死读书;忙碌的人生如果没有书本的温润,人的心地就会变得浮躁、狰狞。前人曾讥讽“刘项原来不读书”,虽然贵为帝王,但胸无点墨,刘邦是历代读书人从心底里最瞧不起的。还是黄庭坚说得生动:“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有人说读书人是社会的良心,这话其实是读书人自己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有很多人并不买读书人的账。不过,人总归要读点书,只有“书卷气”,才能让人远离“铜臭气”和“市侩气”。有一个问题已经争论很久了:读什么书,怎么读。我的主张是,读书不要划框框,定界限。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想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搞专业研究的,即使教语文,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语法专家或语言学专家,更不一定要成为作家。我自己的读书路数就是比较驳杂的。这种“杂”,对我大有好处,课堂上信手拈来的妙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