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异质群体,困因比较复杂。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人人都有成才的欲望,人人也有成才的可能。低起点、小步子、多渠道、滚雪球的小目标成功激励法,是帮助学困生成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冯淑芝 《教学随笔》2007,(12):45-45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理念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充满爱心,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教育对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对学数学信心不足,学习跟不上,成为学困生。我认为,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一客观存在的差异,承认差异,并从以下几方面去重视学困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所收获,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异质群体,困因比较复杂,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人人都有成才的欲望,人人也有成才的可能,低起点,小步子,多渠道,滚雪球的小目标成功激励法,是帮助学困生成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该理念强调了"人人"而不是"部分人",通过学习数学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使每个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许多学困生,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农村初中数学老师面  相似文献   

5.
高晓琴 《考试周刊》2013,(10):56-56
<正>数学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中学数学教育应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会随着教学的进行而分成好、中、差几个层次,某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以致跟不上成为学困生。只有让学困生走出"困境",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转化学困生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全体又要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学困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现谈几点探索,愿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7.
朱守义 《科学教育》2006,12(3):20-22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规律,以慈母般的关爱、百折不挠的精神、艰苦细致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1客观看待,扬长避短习惯上人们认为:“学习成绩好的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是学困生”。这种以点盖面的评价标准,一方面掩盖了“好学生”的缺点,另一方面抹杀了“学困生”的优点,不利于全体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以辨证的观点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从其所长入手,长善救失,求得理想发展。“想做…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全体又要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学困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现谈几点探索,愿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小学数学学困生指的是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潜能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与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学业的暂时“落伍”,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转变学困生,教师应有“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信念和情感,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进,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学困生却越来越多,不是因为学生的智力下降,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达到一个教与学的平衡,老师没有找对正确的教育方法,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困生给自己本身、家长和学校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当务之急。一、学困生及其成因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通常指的是智力正常,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而由于主客观原因的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里面出现了“学困生”。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学困生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困生也是可以转变的。要在教育过程中逐步消除这种落后现象,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这是现代教师的必然要求,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就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措施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成绩落后、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等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本人在长期的工作中,本着“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上缺乏信心,不求甚解;在思想上不求上进,缺乏热情的共性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掌握每个学困生的实际,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现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女日下。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学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自主发展,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适合学生自己的学法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与学困生沟通是一个辩证、灵活、复杂的过程 ,令人棘手 ,却不能回避。只有形成有效沟通 ,师生才能坦诚相见 ,教师才能因材施教 ,寻找出帮助学困生的有效办法。所以 ,教师要有满腔的热情 ,万分的耐心 ,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应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知识 ,努力增强与学困生沟通的艺术性。一、宜简明扼要 ,忌喋喋不休对于学困生的不良表现 ,教师不必每次都细究事件的前因后果 ,更不必联系学生以往的表现和将来的责任 ,加以反复强化。因为学困生由于在学校、家庭、社会经常遭受这种待遇而觉得厌烦 ,变得麻木。教师不必要的盘问 ,往往让学生产生逆反…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一些学困生的特长未能得到发展甚至被磨灭。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保证"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为了学困生也能健康幸福的成长,我试着做了如下的努力。首先,尊重学生,从他们身上挖潜能。所谓潜能,指个人内在的聪明才智。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每个人的潜能存在差异,有的人有超平常人的潜能;有的只是自身内部的差异,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长处,虽然它只能近似或达到常人的水平,学业不良的学生主要属于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南街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优良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力促人人发展,务求人人成才”为教育宗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现代化教育实验学校”等称号。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转化学困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性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如何转化学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光军 《教师》2011,(10):109-109
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尊严和需求得到充分尊重。教育也应该是"人人"的教育,而"人人"又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特殊的需要,特别是学困生。教师如何满足这些特殊的需要,我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20.
本校地处贫困地区,这一地区的普通高中学困生数量较多。学困生是制约本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如何教育转化这批学困生是普通高中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学困生转化方面的策略展开论述,以期引得更多的人士来参与研究,共同解决学困生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