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毛泽东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哲学不是一种追求世界本体的思辨的逻辑体系,而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之上、具有明确价值取向的实践哲学.它以实事求是为其理论特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其价值追求.它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底蕴,具体诠释了毛泽东的人文关怀的情感内涵,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衍生于对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刻反思及第二国际、第三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诘,旨在恢复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和辩证方法论品质,体现出明显的哲学向度:关注实践,将实践置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强调总体性,把总体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核心;高扬主体性,将主体性视为马克思哲学的主要价值蕴含。在对实践、总体性、主体性的阐发与张扬中,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基本凸现出对马克思哲学品格的历史承传。  相似文献   

3.
追求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宗旨.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既是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高价值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范畴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的物化、对象化,即人的自我实现,这是从最根本、最始源的意义上对自由范畴的界定.只有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范畴,才能把握住人的自由的完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教育把发展人的主体性作为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其根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教育作为发展人、培养人的途径、手段,必须以此为指导,才能完成自身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汪栅 《成人教育》2019,39(8):21-24
交往实践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所提出的哲学概念,既是一种指导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主体性的方法论,也是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用交往实践观指导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基于现代人主体性回归的需要。成人教育要摆脱工具属性、社会本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以及物质价值取向的挟持,就要在交往实践观的直达下确立以主体性教育为发展核心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已成为新世纪教育哲学的聚焦点,应该通过辩证地分析社会导向与个人取向、个性与共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时代性与发展性这几对相应范畴采加深对主体性教育内涵的理解,以深化对主体性教育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和心理状况,要求重视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以改造世界为取向,但也蕴含了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深刻思想。马克思实践解释学涵盖了解释的主体性、社会性和真理性三大原则。其主体性原则蕴含解释的对象性、互主体性和视域性思想,与现代解释学所彰显的理论维度相吻合;解释的社会性原则关涉解释的社会基础、社会功能及社会评价,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在解释的真理性原则中,马克思将真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主张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价值性的解释活动仍具有客观真理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中“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理论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扬弃。“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最根本的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决定了“现实的人”的特性即主体性,其特点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古代近代哲学基本上遵循客体性的原则。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则从人的意志冲动、意向行为、本真存在、心理活动、有效行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阐明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实现了主体性转向,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夸大了人的主体性,但对于我们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显现,人由此逐渐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这个过程本质地体现为人的发展,发展是人存在的必然诉求。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指向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这是主体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一套围绕教师教育主体需要而构建的概念体系,对教师教育起着价值导向作用。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呈现出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其反理性、反主体性、倡导差异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展开对现代教师教育弊端的批判,促使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向后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意义上说,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概括,在集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性的同时,于实践性上更多地突现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概言之,务实性的思维特征,重实效的价值实践以及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可操作的现实尺度与技术方法的逻辑取向,是其实践性特征的突出表现。它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已成为新世纪教育哲学的聚焦点,应该通过辩证地分析社会导向与个人取向、个性与共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时代性与发展性这几对相应范畴来加深对主体性教育内涵的理解,以深化对主体教育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独特性。主体性并不是指人的全部,而是指主体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性和内在规定性。可以说,主体性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以主体性理念作为品德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的选择,为品德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体现了新的价值追求,代表了品德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主体性品德课程是一种主体性哲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其价值取向就是要建立一种主体性的品德课程观。那么,主体性品德课程观应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应怎样编制,何以体现?本文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堂组织形式与课程评价五个方面作一探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及其发展的150多年历史,就是其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不断得以证明和充分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作为当代哲学研究和中西哲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直接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命运,同时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上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渐严重的情况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马克思哲学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生态学思维批判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新陈代谢的断裂现象,在反思夸大人的绝对主体性和否定人的主体性的二元对立的过程中,寻找克服生态危机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体性理论困境的现实途径,但由于未能找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途径,其主体性思想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局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凝聚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共识,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从而为克服福斯特主体性理论困境找到现实途径,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所谓"去意识形态化","去价值取向","去理论立场"的倾向.有人热衷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所谓"纯客观"、"纯学术"的研究,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研究"放逐"于现实之外,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本文通过对陶德麟先生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等文章的解读,提出陶德麟先生等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价值目标和坚定的理论立场,在他们那里,马克思主义学养之深与马克思主义立场之坚定是成正比的,他们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研究并衡量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工具之一,不仅可培养与提高高校学生辩证分析事物的哲学思维,同时还能在不断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社会人文主义的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科学领域教育中逐渐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针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创新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我国学者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性依据与现实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传统所具有的可拆解性、应用的功能性、深层可共度性以及开放性等特征从理论上表征并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性依据;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传统理论框架中的种种误读以及它的当代旨趣、价值取向和历史使命,则宣示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基础;鉴此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正是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建构出既符合“三个代表”根本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