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推测、判断"作为日语中常见表达形式的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主要用于说话者在一定的话语条件下,针对某事表达自身的判断及预测。然而,由于说话者所作判断及推测的主客的立场不同及可信度的大小等差异,所采用的推量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中选取了日语中十分常见的"だろう"与"思う"两种推量表达方式,列举大量例句来探讨两者用法的特征及区别。论文的前两部分主要是对于"だろう"及"思う"的用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二者的使用方法及推量成立的诸多条件;第三部分是通过例句分析,总结出两者用于推量表达时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A是A"格式是汉语里一种很有特色、表义丰富的格式,而"A是A,B是B"由于形式上与其类似,人们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本文梳理了二者的选词、表义和变换格式的不同,认为应该把它们处理为两种不同的格式,便于汉语学习者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秀玲 《中国语文》2012,(5):437-446,480
"说"和"是"分别是言说动词和判断动词,二者添加在关联词语之后的用例不断增加,有时可以任意替换而不影响语义表达,甚至还出现了同时附缀在关联词语之后的用法,这使得二者原有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中和。学界一直将"说"和"是"与连词等的组合作为独立现象进行考察。然而,"说"和"是"与关联成分的组合在很多情况下既是对立又是中和的,孤立的考察显然难以揭示这种附缀现象的本质特点。本文考察"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的参差局面,探讨二者对所附缀关联词语功能的影响,分析二者对立与中和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4.
以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在其《人性论》中提出的“是”与“应当”之间的不可通约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当代西方一些著名伦理学家的相关论述,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论证了“是”与“应当”、事实与价值之间的不可通约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教与学"、"德与能"、"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关系贯穿"两课"教学过程的始终,如何做到"教学相长"、"德"与"能"统一、"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是每一个"两课"教师都应当重视的问题,而要科学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也必然能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是"字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概括的说,大致可归纳为用作指示代词,形容词、判断动词。  相似文献   

7.
原型语法格式"X不是A,是B"前后分句之间具有并列或者转折的语义关系,其中A、B词项属于同一语义范畴,具有一致性。演变后的一些"X不是A,是B"格式前项中的"不"是假性否定,意在强调前项所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推出后一分句表达者的真实意思。"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正是"X不是A,是B"原型语法格式演变后表示假性否定的一种,学界对这类表达格式的辞格归属曾争论不休。由于前后分句语义上密切相关,又有基于因果关系联想的心理基础,且词项A、B与同一个动词分别构成正常、超常的语义搭配关系,因此判定为拈连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be"和"是"分别是现代英汉语里的高频词,二词的语法特征具有多面性,既具备动词的语法特性,又与典型动词有一些差异,带有其他词类的特征。该文讨论了"be"和"是"的词类范畴,并对比分析二词在句法语义方面以及作为焦点标记的相似相异之处,对于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健 《中国教师》2011,(16):72-73
<正>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是教育的首要条件。教育没有了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等于零。那么,怎样理解师爱,师爱与其他的爱有什么区别和特定的要求呢?一、师爱是一种"公爱",而不是"私己的爱"所谓"私己的爱",就是个人之间的爱,情爱、友爱、手足之爱、亲子之爱就属于此类。这些爱可以感人,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是"的用法,不要把古汉语的"是"都当作系词来讲。其实,古汉语中"是"多作指示代词,作判断词用还是不够普遍,只是到现代汉语我们才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古代汉语中尤其是先秦文献中判断词“是”的使用情况,认为,应该把“‘是’在上古汉语中已经作为判断词使用”这一看法明确地肯定下来。  相似文献   

12.
根据概念结构系统所提供的关系和对常见例句的考察,可以发现S是P这一句式是关系命题;系词是为关系词,表示概念间三种关系:类属关系、相等关系和相似关系。系词是的解释统一于关系,关系逻辑有望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新时期民族前进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文章从大学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详尽探索新时期"中国梦"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将"中国梦"与体育人文精神相融合,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益,在梦想的力量中受益。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网络语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形式、特点及其成因,并对其“是”“非”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是”既可作判断动词,也可作表语气或表范围的副词,这可作语气助词;“是……的”结构中是“是”也可有不同的词性。文中有的论断虽已见于前人论著,这里却作了前所未有的细致的阐述,使研究深入了一步;有的论断则完全是作者初次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动能定理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深入理解并应用它可以简化解题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现就同学们在应用动能定理中常见的问题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被判为“诡辩论”是历史的一大冤案。公孙龙的《白马论》实际上并不是指向“白马是马”判断命题的。所以,“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实际上是两个并行不悖、相互包含的判断命题。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促成了"互联网+教学"思维的形成,"演讲与口才"课程作为一门传统技能型课程,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突破教学瓶颈,实现教学改革与优化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该课程的传统问题,并提出了与互联网思维相融合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先对"是"和"是"字句的研究做了简要回顾和偏误预测,接着对语料库中"是"字句的偏误进行详细归类和统计分析,反观其本体和应用研究的不足;最后提出若干关于对外汉语"是"字句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