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坟》这篇故事中,叙述者通过其文字、时空、心理及意识视角与女主人公米兰达逐步但却稳固地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叙述者和米兰达之间所形成的默契关系隐蔽而有力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从而彰显了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
李超 《现代语文》2007,(2):116-116
《朝花夕拾》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充溢着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思考。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着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正是由于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的思考,在长妈妈病逝多年之后,早已逝去孩童天真的鲁迅发出了他那特有的生命的祈祷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是包括《阿长与〈山海经〉》在内的十篇回忆片断,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人性的污秽》聚集了广义的文化创伤和原初意义的创伤理论的主题,事件和意象,成为创伤叙事的范本.罗斯通过“变换了的自我”内森·祖克曼的叙事,对科勒曼·希尔克、福妮雅和莱斯特·法利这三个人物内心世界伤疤的深描,将人性的污秽,美国社会种族歧视“污秽”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对小说的创伤叙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著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相似文献   

5.
悲愤中倾吐的伟大情怀──读鲁迅《写在〈坟〉后面》张永泉古人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①《写在〈坟〉后面》就是这样一篇“不得其平则鸣”之作。我们读这篇杂文,常常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凄切幽...  相似文献   

6.
在《白猫》中,欧茨以"猫"为镜像,将人物心理现实化,对人性中潜伏的压抑、猜疑和妒忌等毁灭性的元素进行如实刻画。米兰达作为尤里斯夫妇之间的"第三者",向读者传递了小说主人公人性的各种阴暗与残缺,极具象征意义。本文就将从丈夫、妻子以及新型女性这三个视角,分别解读米兰达的"第三者"身份的意义,探寻人性的本真。  相似文献   

7.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通过叙述童年时与阿长有关七件事情,展现了自己对阿长的态度起伏的同时,也展现出阿长平凡却伟大,朴实与善良的鲜明人物形象。在回忆性散文特有的双重叙事视角下,展现出童年鲁迅的单纯天真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感恩怀念。两个鲁迅的跨时空相遇,将阿长的人物形象勾勒得更加真实、丰满,交织出阿长温暖的人性光辉,同时折射出鲁迅感激、怀念、怜悯、自责等多元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9.
《性恶》篇(《荀子》第二十三篇)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荀况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战斗性很强的政治哲学论文。文中,荀况继承了商鞅“民生则计利”的观点,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人性恶”的思想,有力地批驳了孟轲鼓吹的“性善论”,反映了先秦儒法两家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激烈斗争的一个重要侧面。人性问题和其他哲学问题一样,绝不是什么抽象的、孤立的理论问题,是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0.
《庄子·天下篇》之关切并不在于六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其对六家的评述实际上指涉了“内圣外王”之道这一中国政教生活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道术”与“方术”之辩,庄子揭示出从方术中开出道未的可能性.道术的通达要求天道(神)、地道(明)与王道、圣道四者的连接与整合.《天下篇》在“神明圣王”的大视域下将人分为七类,揭示了政教文明的人性基础.在这七类人中,惟有圣人能够通达天人,承担圣王的事业.因此在人类的政教文明系统中,圣人具有中枢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5,(10):14-1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相似文献   

13.
成长之歌     
此文疑是从原先的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显示了作者思维的变通性。《易经·系辞》云:“化而裁之谓之变,行而推之谓之通。”原习作构建了“童年”的“象”,现用“拥有与寻找”二者关系“裁”之,“推”出“珍惜‘拥有’,永远‘寻找’”的主旨。但是,这篇从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成长之歌》还要再升格:为着紧扣“拥有与寻找”的话题,应删去前两部分,强化后面两部分,标题改为“寻找童年”。  相似文献   

14.
论《哈利·波特》的英雄历险叙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利.波特》的英雄历险叙事模式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也是作者“缺失性经验”的结果。它顺应了读者的英雄崇拜心理,并为之提供“缺失性体验”的补偿。英雄历险叙事模式使《哈利.波特》受到了全世界小读者们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5.
《灯下漫笔》是收在鲁迅的杂文集《坟》中的一篇,自然是杂文了。什么是杂文? 我们今天的看法,杂文是从散文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可是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却另有解释,他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 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以《坟》为例,鲁迅称之为“杂文”,却并不认为 是一种文体,他在《题记》和《写在〈坟〉后面》中一再说明所收系“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 西”,是“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不…  相似文献   

16.
《婴宁》中那涤去人性渣滓的人狐之恋,美得就像一朵水莲花,盛开于《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世界中,也摇曳于山东版的《中国古代小说选读》里。对这篇文言小说,考虑到它独特的意象“笑”与青春的审美旨趣,笔者着眼于“鉴赏陶冶”与“引导探索研究”两个维度,设计了“问题对话式”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惟一的一个戏剧单元 ,四篇文章都是典范之作 ,各篇风格特色独具 ,特别是《雷雨》和《茶馆》这两篇中国现代戏剧更是具有代表性。小说分为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 ,我把“通俗”和“严肃”这两个词分别套用在《雷雨》和《茶馆》这两篇戏剧上 ,把《雷雨》看成是“通俗戏剧”的典范之作 ,把《茶馆》看成是“严肃戏剧”的奇葩。分析如下 :一、两剧的情节一张一弛《雷雨》剧情激烈、完整 ,高潮迭起 ,戏剧性极强 ,全剧场面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剧情由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贯穿 ,人物之间的联系如同蛛网 ,六人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从处女作《收藏家》到抗鼎之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福尔斯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变化真实地反映了福尔斯女性观的变化。从米兰达面对有形的地下室禁锢到萨拉面临无形的社会道德禁锢,米兰达是一位被男性虐待的受虐者而萨拉成为救赎男性的智慧女人,从米兰达香消玉殒到萨拉最终得到自由,福尔斯对女性自由和女性解放的理解变得更为彻底和深刻。福尔斯也深化了读者对女性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20.
刘艳 《师道》2013,(7):68-69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是她回忆自己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缩影。这篇课文以骆驼队为暗线,回忆了与骆驼队相关联的四件事(学咀嚼、剪驼毛、议驼铃、问去向),从中体味童年林海音的天真、幼稚和可爱。她在40岁时回望留存在心灵深处的一隅.可见她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向往。正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