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主题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六、七两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的主题进行了分类和统计.通过对两届论文14个专题的研究分析,探求当前全国体育科研发展的特点和趋向,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进一步增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问题的能力,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不仅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功能,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不明显、机制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高职院校应通过提高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制订科学的激励机制等方式,提升科技创新力度,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和方法、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该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青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为新课程改革服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办学原则。几年来,在“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践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在如何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科学环保和科技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文明属于全世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技文化的交流历来是双向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数学史上中外数学交流正是如此:14世纪以前,中国是数学大国,高度发达的中算通过多种渠道,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以致欧州,形成了东学西渐的局面:十七世纪以后,西方先进的科技发明和近代数学,通过传教士和留学生,又先后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传的态势。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发达的封建经济促进了数学科学的发展。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东瀛(日本)取宝;公元前138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智能机器人科技教育就是这样一项集物理、电子、信息技术和创新设计于一体的科技实践活动。它以普及机器人技术、凸显科学创新、强化团队贡献、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在中小学开展智能机器人科技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项教学实践活动,而且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过程中对空间和时间的要求,探索依托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运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俱乐部的运行效率,而且提高了SPOC教学平台的利用率,并进一步拓展了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解放路小学是一所以科学教育为主的学校。王文利校长率先以科技引领教学,在科技活动中为该校师生搭建了展示平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方针政策,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该校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科  相似文献   

9.
正宁新出管字[2014]0625号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校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学校以参与科技部"少数民族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培养和试点学校建设"研究项目为契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培训,形成了创新骨干与团队;教师。  相似文献   

10.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对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探索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构建了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君 《河北教育》2000,(4):14-15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开发人的创造力 ,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已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把科技教育做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创设科技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营造科技教育环境氛围是现代教育向学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氛围的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追求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有利于激发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从而投身科学的热…  相似文献   

12.
覃雯 《教育与职业》2013,(12):33-35
加强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科学规划,明确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完善人才政策,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政策法规,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措施,有效提升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加快西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党委、政府要自觉做到一把手抓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管理制度安排与创新方面要有所作为,坚持用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积极实施“人才强科”战略,提高科技资源的科学配置能力,千方百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力度,重视把企业培植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支持高校迅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走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之路。  相似文献   

14.
科技写作对硕士研究生快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科技写作训练工作流程入手,重点阐述了科技写作训练对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通过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着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科技创新阵地建设,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是新时期培齐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中学科技》2013,(5):F0004-F0004
2013年3月23日,主题为“创新·体验·成长”的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上海市延安中学举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地区赛事。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科技竞赛。大赛由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等16家单位联合主办,旨在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以及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科学教育课程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辅导能力。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经济的发展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因而,我校制定了“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通过加强和改进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创新精神、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科技教育指导思想,围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在学生中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  一、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  1.建立科…  相似文献   

18.
刘莹 《辽宁教育》2023,(22):17-19
小学科技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为目的,以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整合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两股力量,以传授科学学科知识为手段,以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为抓手,探索科学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策略,从而提高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精神,强化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倡导青年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促进青年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山西师范大学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举办了首届“创新杯”青年学生专业科技作品大赛。大赛历时九个月,在我校掀起了一个“培养创新、爱护创新、激励创新、引导创新”的高潮。活动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空前,参赛同学达600余人次,申报参赛的作品达145件,其中研究生14件,本专科生131件。广大…  相似文献   

20.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阐述课外科技活动作用,分别介绍深入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和生活用品创新设计项目课外科技活动案例,课外科技活动实践表明学生科学素质与创造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