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校园环境艺术化的含义以及它同校园美育、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学校、校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存在和文化行为,它既是人类成长、发展的重要文化环境,又是选择、聚合、传递与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为文化人并继承与发展人类文化。这一点也正是教育与文化、校园与文化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之处。  相似文献   

2.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军旅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式,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目标.“社会,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而校园中的师生群体,无一不是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因此校园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作为文化领域内的校园文化也就无可非议地成为了社会大文化的一部分.正因如此,高云霞才说“校园文化是由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社会文化,是大学中一切意识形态的总和.”不仅仅如此,校园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同时把校园的文化也带入了社会,并以其特有的色彩点缀了社会的斑斓.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文化决定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政治、经济浪潮的一次次冲击,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各层次、各方面的文化碰撞,在时代大潮强烈地震动中发生着嬗变,决定了其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里各不相同的内容.另一方面,社会文化能影响这一群体中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大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联系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育工作实际,从校园文化的三个方面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说明了校园文化与德育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强调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辩证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功能净化着校园这片文化王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存在着辩证的关系,若结合则相得益彰,对构建科学、人文式的现代高等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亲属称谓语广泛存在于世界语言体系中,是确立家庭成员身份、疏通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孕育出的亲属称谓语却不尽相同。日本亲属称谓语折射出集体主义至上、亲疏关系分明的东方文化;英亲属称谓语体现出欧美文化里强调个人意识的面子观念。本文从语言特性、礼貌现象和面子观念入手,选取日语、英语两种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针对两者中亲属称谓语在父系和母系、血亲与姻亲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进行论述,在日两者显著差异的基础上,探究背后东西方礼貌现象差异、日语中"亲疏观念"特殊体现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学校教育将更加关注"人"的教育,关注校园中师生生命体的发展和活力。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与校园里的人之间存在着一个生命场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以校园文化为切入口,运用场之间的链接点,克服制约因素,发挥动态的生成性,让校园焕发生命活力。一、确立校本观念,重构校园文化文化是一片土壤,是一种能量。无论是谁,他都在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在自己组织  相似文献   

7.
一、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是相互联系的作为校园文化就是要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园风气以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创新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兴趣和爱好广泛,精力充沛,喜欢活动,但思维  相似文献   

8.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各自独特的称谓语,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不乏性别歧视的称谓语,但也有民族文化的自然产物。文章探讨两种语言中称谓语差异产生的社会、历史渊源,比较其深层文化内涵,旨在解读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自然文化产物之间的关系,以消除误解。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对学生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而校园文化浸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侵润可通过“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基本质态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必须处理好“多元文化与主导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英语中的称谓语由于源自不同的文化,两者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而明确它们的差异,有助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文主要从两种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两种文化的不同传统思想,以及语言学中等同和权势关系角度来分析,进而明确中英文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周玉萍 《教育》2012,(21):19-20
在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了现代学校优质发展强大的生命力,从学校卓越文化建设的角度审视和探讨学校优质发展,其意义重大。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内涵极为深刻的复杂体系,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形成过程。从文化形态上看,校园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环境设施文化,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包丹凤 《考试周刊》2010,(42):29-3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近几年来,流行称谓语“美女”似乎大行其道,在多数社会交际场合都可以寻觅到其踪迹,大有取代“小姐”“女士”等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势头。本文试对“美女”称谓语流行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一些语言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以往相比出现了复杂化、难度增加的特征。在新时期,高校应重视建设以下四种形态的校园文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题的校园“素质文化”;以师生职业发展为题的校园“和谐文化”;以“文化校园”为题的校园“创新文化”;以发展规划为题的校园“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一、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是相互联系的 作为校园文化就是要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园风气以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创新教育丰富了校周文化的建设:学生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兴趣和爱好广泛,精力充沛,喜欢活动,但思维不够开阔。针对这些特点.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重要阵地,通过讲座、座谈会、报告会、演示会,咨询会和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创新”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5.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和谐校园为特定空间,以校园人为参与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学校培养和造就和谐人才为总目标,是校园人在和谐校园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系统与社会各系统之间,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系统自身各组成部分和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称谓语是一种社会化的语言符号。本文以南开大学在校大学生校园称谓语的使用为个例,运用社会语言学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校园称谓语的使用特征。年龄、性别、交际双方的关系等均能影响称谓语的使用。相比于男生,女生更倾向于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称谓。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大学生也会使用不同的礼貌策略和交际策略。大学生校园称谓语反映了语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文化的整体性——和谐校园建设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体性是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文化的整体性是指大学文化的组成要素,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关系。大学文化结构的整体性规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科学性与持久性。同时,和谐校园发展要求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整体性。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系统性变革。数字化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的实体校园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有着很多共性。但在数字化校园中,校园网络文化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各层面上却有其自身特点和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双重效应”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调整好个性与共性、传统文化观和市场经济文化观、显性课程文化和隐性课程文化等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要发挥对市场经济影响的导向纠偏功能 ,在校园政治文化、伦理文化、审美文化、组织文化、情感文化等层面坚持正确导向。应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新构建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两者是统一的,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和谐进步。本文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地域文化"陶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