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琴,在“琴棋书画”四艺之中被列在首位,可见是很受古人重视的。从狭义上讲,琴只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但是从古至今,人们却习惯于用它来泛指整个音乐艺术,“琴”也就成了音乐的一个代名词。因此,我们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上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与棋、书、画并称“文人四雅”,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像《红楼梦》中元春的丫鬟就是用“抱琴”做名字的。琴的发明很早,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造出了最早的古琴。据史书…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一句中的“素琴”,课本编者注曰:“不加装饰的琴”。我们认为此注犯了以一般对待特殊的错误。谁也不否认在通常情况下,“素琴”作不加“装饰的琴”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应补注一句“此处作无(?)琴解”为宜。把“可以调素琴”中的“素琴”理解为“无(?)琴”有根据吗?符曰;有。梁·萧统《陶渊明传》云:“渊明  相似文献   

4.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琴瑟之歌     
传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琴就是这样进入了古人的文化生活。中国士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琴”始终列为首位。人们平常说的“琴操”,不仅是针对艺术修养,还往往被提升到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层次。因此在这种意义下,如果不是礼乐需要,古代士人抚琴奏曲往往都是孤”。芳自赏,或者与两三知己聚会时助兴,而不对公众表演。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时还从容弹奏了一曲他最喜爱的《广陵散》;唐朝一代文豪独孤及晚年不幸患眼疾,却拒绝医治,表示失明后可以使自己听琴更为专心;著名的孤寒诗人贾岛,一生穷愁…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教育中,音乐能起什么作用?我曾在海军第三幼儿园对个别幼儿作了调查,发现大、中、小三班中课余学琴的幼儿,他们都较灵敏,接受能力强,尤其语言表达能力都超过一般幼儿。我又在这个园的大(二)班做了一次“乐感与表达能力”的测验。参加的人数有八个,其中有五个是学琴的(暂称一组),三个是不学琴的(暂称二组)。测验情况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本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  相似文献   

8.
一“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这是北宋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对“韵”的美学理论功能演进的一段精辟叙述。范氏生存年代较早,概括其前代、近代的理论实践较今人自有便利之处。而且就现存文献记载来考察,他的看法也是中肯的。东汉蔡邕《琴赋》有句:“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曹植《白鹤赋》云:“聆雅琴之清韵”,都是用“韵”标示琴音之美。联系稍后的嵇康《琴赋》:“改韵易调,奇弄乃发”和南朝刘勰《文心雕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教学》在2000年7—8期刊登了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曹珺同志的《<大气压力>实验材料选择》的文章。该文在选择”覆杯实验”的材料时提到用广口杯、水槽、吹塑纸。笔者认为“吹塑纸”做为盖杯口材料欠妥。因为”吹塑纸” 比较轻,且易附着水,杯子里盛过水后残留的一些水足以将“吹塑纸”粘住。这样,就会出现如下情况:杯中盛满水做“覆杯实验”,吹塑纸不脱落;倒掉水后再用此杯做“覆杯实验”,“吹塑纸”也不脱落。  相似文献   

10.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11.
[钢琴]Piano(英) 键盘乐器。由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直接发展而成。十八世纪初(1709年),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在羽键琴上采用小槌的键盘机械。这样,在弹奏时可以随意变更小槌的敲击力,从而可以改变音量。当时称为“Craviccmbalo-fort”即有强弱音的羽管键琴。其中 Piano 是弱;Forte 是强。直到现在,钢琴的全名还是叫“Piano-forte”或“Forte-Piano”。十九世纪上半期,钢琴有三种形式:翼形卧式、桌形卧式和金字塔形竖式。至十九世纪末,翼形卧式钢琴发展为“三角大钢琴”,也叫“平台钢琴”或“音乐会演奏钢琴”(参“大钢琴”);金字塔形竖式钢琴发展为“立式钢琴”,也叫“小钢琴”;桌式钢琴已渐被淘汰。近代还创制了一种轻便型钢琴,称“折叠钢琴”,还有一种供儿童使用的“儿童钢琴”。钢琴由木制琴廓、钢板、  相似文献   

12.
凌云 《家庭与家教》2003,(11):36-37
每逢周末,在湖南省常德市火车站市场那家规模不大的“琴琴书店”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来到书店,亲切地对店里一位中年妇女说道:“舅妈,您把这一周的营业统计表拿来,我核查一下营业情况。”  相似文献   

13.
课文题目《工之侨献琴》课文出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概述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工之侨制良琴,第一次献而被贬抑;第二次琴经过伪装并由贵人献上,竟得到“稀世之珍”的极高评价。工之侨慨叹道:同一个琴,两次进献,结果却截然不同。实在是反映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啊!拓展方向1.有美好的内在品质,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为琴如斯,做人如斯。工之侨用良好的桐木为材料,经过精雕细刻,作成金声而玉应的天下最好的琴,这是工之侨一次、两次坚持献琴的根本原因。正所谓艺高才胆大。与其叹他人不识,不如叹己才不彰。“…  相似文献   

14.
趣味琴史     
钢琴的诞生大约三百年前,在意大利有一位制造羽管键琴的能手,名叫巴托洛米奥·克里斯托福里。他为一位意大利的王子制造了一架崭新的乐器,这个发明改变了音乐的未来。在那以前,最高级的键盘乐器就是羽管键琴,它通过拨动琴体内的金属弦来发出声音,音量是固定的。但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就与之不同,它通过小槌击打琴弦来奏响音乐。音乐家按在琴键上的力量越大,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响,由此就可以控制乐音的强弱了。人们觉得它很有趣,就把它叫做“轻重琴”(“softloud”or“pianoforte”)后来就简称它“钢琴”(Piano)。妇女的“装备”…  相似文献   

15.
琴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它已经有了至少三千年的历史,通过家传、师传、琴社与流派的传教流传至今,且久经不衰,如今成了乐器的代名词,除了古琴本身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外,靠的是什么呢?一、以琴德传教将学琴与学做人、学琴与道德情操的培养相联系,这是中国古代琴乐的教育观。自先秦以来,“德”成为历代琴学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东晋名琴家戴逵,以琴为文士修身之道而非艺人之技。他弹琴重在自娱自得,而耻于为权贵娱乐用。《晋书·戴逵传》记:“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如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相似文献   

16.
上期回顾:琴砖的拥有者也是华光学生,“怀级”武班的,叫郦怀琛。他开办了一个“露两手服务公司”,经过一次奇妙的历险,得到了这块稀有的琴砖。  相似文献   

17.
素琴=无弦琴     
在《陋室铭》中,对“素琴”的注释通常采用:①古朴的琴;②朴实无华的琴。设想,古朴的琴是怎样的?朴实无华的琴又是怎样的?舜,最早削桐为琴,既古远又质朴无华。凡唐之先的琴亦可。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琴,抚之则吟,弹之则嘶,鼓之则鸣,调之则宫商角徵羽相协。这样,岂不与“无丝竹之乱耳”相悖!丝之属,琴其中也。偶然读起《十七史蒙求》(宋·王令纂辑)来,其中有“陶琴无弦”项,注为:《晋·隐者传》,陶潜字元亮。性不解音,唯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由此可见,“素琴=无弦琴”无疑。  相似文献   

18.
《工之侨献琴》是一则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引起我关于包装的联想。一张桐木制成的琴,质良音正,堪称佳品。尽管献琴者心诚意切,不取分文,但该琴是以纯真自然、未经任何雕饰的朴实面貌出现的,结果为“国工”所不齿,为“太常”所不纳。然而,还是这么一张琴,质地未变,音色未变,所不同的只是工之侨谋之于漆工和篆工,在琴身的表面上做了一些加工,并在收藏的方式上想了点办法。于是乎,它顿时身价百倍,平步青云,不仅为贵人以重金购去,还被献于朝廷,成为“稀世珍宝”。是什么改变了琴的命运呢?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是包装改变了琴的价值,符合了当时朝廷…  相似文献   

19.
奇妙信件     
一天,刚上中学的小琴回到家,气呼呼地说,班上的小玲总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妈妈建议小琴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个同学。 “可以狠狠地骂她一顿。”妈妈说。 小琴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妈妈看。 “很好,就是这样!好好给她些教训。”妈妈称赞道。 但是当小琴把信叠好装进信封时,妈妈却叫住她,问道:“你这是做什 少么?” 年 “寄出去呀!”小琴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读 者 “不要胡闹。”妈妈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 15是生气时写的信,只能这么处理。在写这封…  相似文献   

20.
琴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传统文人情趣素来讲求的“琴棋书画”兼通,琴则代表了个体的音乐素养,这种素养与其文学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儒家倡扬社会教化时,极为推重琴的心理整合作用,《白虎通·礼乐》就认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左传·昭公元年》也早有此语:“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