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诗歌和中国传统绘画夙有姊妹艺术之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感情,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诗歌借助书法,与绘画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映生辉,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成为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题画诗源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学术界持北宋者居多,也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但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杜甫就曾有许多咏画诗,被后人认为是题  相似文献   

3.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有画意、绘画有诗情的特征。在过去,人们大多是从王维的诗与画的角度来分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试从苏轼的诗与画的创作入手,来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指明了苏轼的诗画创作遵循了诗画一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古往今来,人们也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来进行研究和评价。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对李清照词的绘画美的关注,却显得极为薄弱。因此,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李清照词的绘画美对于全面地、完整地认识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是有一定意义的。古人写诗强调“诗中有画”,认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因而“诗画同源”之说也源远流长。北宋孔武仲曾经说过:“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诗如此,词亦如此。清代著名画家戴熙在《习苦斋画絮》中写道:“画有诗人之笔,词人之笔。高山大河,长松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文人讲究琴棋书画,在画中往往题写诗句,使画显诗意,诗显画神,相映成趣.正可谓“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苏轼赞王维的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画与诗可以相互渗透,并相得益彰.那么,绘画能不能用于语文教学呢? 当然可以!  相似文献   

6.
张开瑰 《甘肃教育》2003,(10):24-24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就是根据绘画所题的诗:题画诗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广义的题画诗,即是观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所赋的诗。其诗可以离开画面而独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严格来说,此类题画诗是属于赞画诗,它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题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的风格而议论绘画理论等。例如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就是一首广义的题画诗.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一种含蕴深远耐人寻味的特殊美质。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的诗,有诗情,有画意,令人玩味无穷。其实,不止是王维的诗,很多古人的写景诗词,都特别讲究诗情画意,他们深谙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常常在诗里融入绘画技法,如果我们把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一一还原,画成一帧帧图画,你会发现,这些诗画真是美不胜收。那么我们在欣赏  相似文献   

8.
文字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和异同,无论理论家们如何解释,这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今中外都是很普遍的.正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钱钟书《旧文四篇·中国诗与中国画》,吴龙翰语)但是如果作家仅像画家那样满足于直观物质的画,那他便永远也不能超过画家,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出这幅画面所蕴涵的全部意义.莱辛说得好:“…… 在绘画中虽然不是实在的东西却仍然是潜在的,如果用文字来描绘一幅物质的绘画,只有一个正确的办法,那就是把潜在的东西和实际可以眼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否则…  相似文献   

9.
对学前儿童进行自主性绘画教育,旨在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自主性绘画的教育活动除了促进儿童的绘画能力以外,更要关注儿童绘画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绘画形式之美多表现于物的表象,而物的表象所传达的则是心中的情感和语意,即所谓“诗情画意”。诗(对儿童而言包括故事)中的情和意与画中的情和意是可以相通的,“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可见诗和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在自主性绘画中,我们将绘画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的效果。 语言和图画是两个重要符号,语言是会话语符,图画是形象语符,它们所传递的都是意义,即知识、情感和语意。可见,从符号的角度看,两者也是相通的。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两种符号的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也具有互动性。在自主性绘画教育中,我们以这两种符号的关系为依托,运用语言、故事促进儿童绘画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的指导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因绘画主题不同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吴松山 《小学生》2010,(12):70-71
1绘画法诗画同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诗的精髓。因画悟诗,强化体验是学习古诗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理解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中是独标一帜的。诗、书、画本是三种不同的艺术,从其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自己独立的、不可相互代替的特点。但是,它们之间却在很大程度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及相通的地方:诗可以入画,画也可以表现诗的意境,画的笔墨既须有书意,书法用笔亦可有画意。诗与画相结合,能够开拓、深化绘画的意境,扩大绘画的表现内容。书法与绘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诗中有画被认为是王维诗的一绝。王维在吸收绘画技法进入诗的同时,也用诗揭示了绘画的色彩规律。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人对王维诗歌的研究是通过文学的途径,以文析诗,以诗析诗。本文旨在以画家的视角,探讨绘画手段在王维诗中运用的方法,从绘画手段入手,对王维诗歌“诗中的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国画与中国诗是这辉煌的传统文化中的两颗璀璨明珠。虽然诗和画分属艺术和文学,画是静止的,是具象的视觉艺术,而诗则不是具象的,是流动的、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又各自异化。这就是说,绘画可以突破静止状态,在时空上延伸,而诗的语言却又可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触的感觉,从而达到异体同化,就象苏轼赞誉王维的“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诗和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触及的,这里仅是粗浅的概括中国画和中国诗的联系。先是以诗配画。曹植的《洛神赋》…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盛唐时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诗、书、画、乐无不精擅,而尤以诗才名世。人们研究王维多以绘画的角度谈其诗歌成就,而鲜有将王维的诗、画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比较,得其异同。本文将从王维诗和画的意境、禅理、章法诸方面具体阐述王维诗和画之共性。  相似文献   

17.
陈友祥 《邢台学院学报》2012,(2):124-125,128
恽南田,"清初六家"之一,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就南田的绘画而言,他初攻山水,后改攻没骨花卉画,并以此名世。该文章从画史及南田的画跋、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等方面探讨其没骨画画法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公元前556-前496)很早就这样说过:“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中国古代类似的诗歌评论也很多,最著名的是宋代著名文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赞王维的诗与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氏还进一步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砦评论均指出了诗歌和绘画在艺术特质上具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19.
诗法与画法     
在艺术作品中,诗歌与绘画往往相提并论,有如双壁。所谓“诗是无声画,画是无声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与画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得益彰地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诗与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字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代“咏画”、“观画”的佳作很多,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画》为题创作的组诗.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首《鱼》可谓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