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认知已经延伸到了各个领域.认知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写作时一种书面表达.在这篇文章中,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与写作的关系是什么.另外我们都熟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同样的道理,在认知与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就是读者的作用,就以“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原理为出发点,来讨论“读者(群众)—认知(心理所想)—写作(语言)”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读者,顾名思义就是在演讲中经常提到的“群众”,该文另一一个问题就是基于“群众分析”的特点,来讨论写作、认知、读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移情说”作为审美认知范式,揭示审美心理经验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其中,审美主客体关系这一范畴,对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和语言形式的关系有启示作用。如果把审美范式中的“移情说”引人英语语言教学领域,从审美认知角度探讨“移情说”与焦点式语言形式教学的互动,即“移情”与“注意力分配”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指导焦点式语言形式教学在实践中的操作,真正实现美育教育对智力教育的促进。  相似文献   

3.
“语言具有象征性特征”和“语法结构是基于使用的模型”是认知语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认知语法形成了与主流语言学完全不同的语言观:一、语法和语义是不可分割的;二、词汇和语法构成一个连续统;三、语言知识来自于语言的实际运用,不存在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陈敏 《现代语文》2009,(5):82-83
一、何为“真语言”缺失 “真语言”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意义交往的语言,即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语言。“真语言”是促成“教”与“学”真实并存,融会贯通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思维实践。语文课堂中的交流认知过程是语言实践的思维过程,是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碰撞或相融。在“教”与“学”之间不能实现有效交往时,语言就不能实现自身的构建,也就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致使师生之间交流认知出现阻碍。诸如沉闷课堂里的灌输,学习者偏离课堂教学以外的思维,学习者不思考惯性思维的答题等。这在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在师生之间并未产生真实的心灵碰撞,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呈现出失衡迹象,主要表现为重体验性、轻文化性;重个体性、轻社会性;重普遍性、轻差异性;重共时性、轻历时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语言的文化维度重视度不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文化”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认知语言学自身的不足,本文认为认知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结合“语言、文化、认知”三者的研究,由此提出认知语言学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6.
“语言混合”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且为经济、政治和意识相互作用下的语言结果。这种现象最初的语言形式为“混杂语”中的“皮钦语”。它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混合语”,其产生有以下几种说法:妥协说、自尊说和势力说等;另外,“语言混合”过程中的语言变体概念本身,如“混杂语”和“混合语”,及与人们所认知的语言变体,如“中介语”和方言等存在着关系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语言混合”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且为经济、政治和意识相互作用下的语言结果。这种现象最初的语言形式为“混杂语”中的“皮钦语”。它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混合语”,其产生有以下几种说法:妥协说、自尊说和势力说等;另外,“语言混合”过程中的语言变体概念本身,如“混杂语”和“混合语”,及与人们所认知的语言变体,如“中介语”和方言等存在着关系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Chomsky的“普遍语法”假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头脑中就存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语言学习机制(LAD)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的通则,它规定了人类语言可能的范围。“普遍语法”有一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论,原型说和图式理论证实了“普遍语法”的先天性和普遍性。然而“普遍语法”的“语言能力”先天预成等观点却与认知心理学思想相违背。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语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影响的。本文从认知角度考察“N的V”结构中的“的”字作用,并从认知语言中语言单位的象征性角度出发,探讨了“N的V”结构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10.
《认知视角下的汉语“心”:文化、身体和语言》这本著作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和研究汉语“心”的隐喻概念化。该书用认知语义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心”的概念化,理解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认知的体验性质,以及语言、文化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讨论了关于受到“硬”的心理机制方面的“认知限制”,以及“软”的社会认知方面自我中心倾向的影响。语言相对论启发人们重新观察那些熟视无睹的现象,更多地认识差异,更深地探索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唯一的思想交流工具。研究者发现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方面的显著特点对我们提高第二语言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如何处理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天津教育》2005,(10):48-49
目前,一些学者开始从当代认知心理学所重视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两方面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研究,如Gass、Ellis、Skehen等。他们都强调第二语言习得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并明确地指出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是习得过程的要素。但是,如果考察一下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英语教学,就会发现很多教师对“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究竟在什么条件下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是有效的?何种语言输入与输出能促进语言习得?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之间关系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无法解决,我们就无法真正创设外语教学中“语言习得”的环境。因此,了解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相关理论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L&J认知语言理论与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在哲学上的矛盾与冲突。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研究比较注重形式,L&J的认知语言理论比较注重语义;在认识论上,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基础为“理性主义”;而L&J的认知语言理论则为“体验主义”。至于后者是否已经构成了对前者的一场革命,语言学界还尚未产生一个定论。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第二语言及学习过程的本质的认识。“交互作用”语言教学理论、图式理论以及乔姆斯基的“先天论”等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外语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介绍了阅读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产生阅读障碍的认知原因,以期对外语阅读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体验式英语学习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研究语言通过体验和认知形成的过程及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体验式英语学习的理论依据。“体验式英语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者情绪体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一种方式 ,而不是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日常语言隐喻表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片断实录一、从人物言行看人物性格师:“小姑娘”为“我”送行时,哪些动作和语言最能体现她的性格特点?生:“小姑娘”制灯的动作反映她心灵手巧、处事镇定。师:能否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生:文章运用“拿”、“穿”、“挑”、“点”、“递”等动词生动地描述了‘小姑娘”制灯的经过。从“小姑娘”的动作中,我们能看出她心灵手巧、处事老练的性格。师:哪个地方能体现“小姑娘”乐观的性格?生:“我”与“小姑娘”话别时“小姑娘”的语言很能反映她乐观的性格。“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说明“小姑娘”坚信家…  相似文献   

18.
一、认知与英语教学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地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能力。认知科学是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角度研究人类智能系统的性质和工作原理的一门科学,以研究人工智能、语言、推理、思维机制、信息处理等问题为目的。而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的形成、意义及规律,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1]二、认…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自颁布以来,许多一线教师都不敢在公开课堂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了,仿佛一谈训练就是观念陈旧,与课改格格不入。其实,“不下河就学不会游泳”。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没有“扎实”、“有效”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教者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确立每一课时的核心知识,精心设计每一次语言训练流程。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字训练本身就融语言、思维、逻辑、心理于一体,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训练学生认识事物、认识自身的能力,最终达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这种认识能力的训练,依赖于对教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完整的递进过程。“感知”是认知语言的的最低层次,“运用”是认知语言的最高层次,“理解”和“积累”则是认知语言的中间层次,是对语言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三个层次构成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同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的规律相对应,如图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