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和"雁"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由于读音相同,因此同学们在古诗词默写中常将其混淆,那么,该如何区分这两字呢?  相似文献   

2.
一些同学在默写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把“雁”和“燕”搞混。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关的语言文化常识,不能准确理解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在背诵的时候死记硬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贵刊2009年第6期发表的张春旺老师的《“改”后你“正”了吗?》,对古诗文默写中的几组音近字和形近字进行了区分,很有借鉴性。但有一处细节,即在区分古诗文中的“燕”与“雁”时,张老师认为“燕”是小燕,不是候鸟,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准确。笔者对古诗文中的两个常见意象“燕”“雁”再做辨析并与张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常会见到“燕”和“雁”两个字,二者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别。 燕和雁都是随着季节冷暖,南北迁徙的鸟类,冬去春来,它们按时往返,给人以诚信之感;雁和燕都是众多鸟类中相对温和的动物,形状、羽色上是这样,呜叫声也是如此,这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雅是相符的;雁在秋日高空成队飞翔时,队形一丝不苟,衬以秋日肃杀气氛,愈显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美;燕子,特别是家燕,一般不轻易改换做巢地点,给人感觉如守约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5.
电视连续剧《戚继光》中的“戚继光”(李宗伦饰)在引用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两句名诗“战士军前多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将这首诗的题目中的“燕”读作了 yàn,听了觉得很别扭。“燕”是个多音多义字,念yàn 时,通常指一种鸟名,如燕子、燕雀,古时还通“宴”字,如燕居,燕乐;念 yān 时,多作地名解,指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北省北部  相似文献   

6.
教学第八册看图学文《燕子》一课时 ,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些鸟名字的汉字 ,都带着鸟字旁 ,如天鹅、黄鹂、杜鹃等 ,燕子也属鸟类、‘燕’为什么没有鸟字旁 ?”他的问题一提出 ,有两个同学反驳道 :麻雀和大雁也都是鸟 ,“雀”和“雁”不也没有鸟字旁吗 ?这些问题提得不但新颖别致 ,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动一番脑筋 ,就想解释清楚 ,是不那么容易的。“燕”没有鸟字旁 ,是由燕的古文字以及汉字的演变规律所决定的。“燕”的古文字也是象形字 ,状如头 ,有翼 ,有尾。但隶变以后的今文字燕 ,却很大程度地改变了象形的面貌 ,由线…  相似文献   

7.
“燕”字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个生字。“燕”字笔画繁多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识记。在学“燕”字时 ,我先让学生弄清楚“燕”是上中下结构 ,然后指导学生按上中下的顺序观察各部分的组成。师 :“燕”字最上边的“廿”像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 ?生 :像“艹”师 :“廿”与“艹”有什么不同呢 ?生 :“廿”比“艹”下面多了一横 ,就像是草字头封了口。  师 :“燕”字的中间是个什么字呢 ?生 :是个“北”字和“口”字。师 :“燕”字最下边是什么 ?生 :“燕”字最下边是四点水。师 :你能给燕字编个顺口溜吗 ?生 :草字头要封口 ,北字中间一…  相似文献   

8.
唐宋边塞诗中常出现"燕山"和"燕然"这两种意象,在教学时,有些老师经常把这两座山误认为是同一座,并且把"燕山"的"燕"字读为四声,老师对诗词典故和地名的掌握层次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下面我就三个方面来谈谈唐宋诗词中的"燕山"和"燕然"这两个意象。  相似文献   

9.
《怀沙》中的"汨"字有两种写法:"汨"、"汩",三种读音:"yù"、"ɡǔ"、"mì",同一个字,因读音的不同,其意思也迥异。"浩浩沅湘,分流汨兮"的"汨",应读"mì",指的就是汨罗江。"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的"汨",也应该写成"汨",应读"yù",迅急赶路状。不应写成"汩",更不能读"ɡǔ"。  相似文献   

10.
《渔家傲》注:“〔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仔细推敲,觉得这条注释甚有不妥之处。首先,把“衡阳雁去”解释为“雁去衡阳”,其中的“去”字究竟应该作何理解?是当“离开”讲,还是当“去到(飞往)”讲?如果当“离开”讲,便成为“雁离开衡阳”,这显然与范仲淹原词的意思大相径庭。如果“去”当“去到(飞往)”讲,即“雁去到(飞往)衡阳”,意思倒是通。但这样解释,一来与“去”的古汉语词义不合,二来把“雁去到(飞往)衡阳”说成“衡阳雁去”,这  相似文献   

11.
【适用年级】六年级。【教学思路】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教师尝试以"一首带多首——古诗整合教学法",努力落实四个字:读、想、赏、悟。立足"诵",扎根"习",通过诵读达到知义明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习得方法。《古诗词四首》中的三首古诗词来自小学阶段人教版教材:《渔歌子》(四下第23课);《小儿垂钓》(三上《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一字诗》(六上《语文园地一》中的趣味  相似文献   

12.
教完了《惊弓之鸟》,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有7个学生把"痛"字的"疒"写成"广"。怎么还有学生把这字写错呢在课上,我也特地把这个"痛"字在黑  相似文献   

13.
在教《观书有感》一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的"鉴"这个生字时,我的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教"鉴",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鉴"字写成"签"。改完作业,发现全班42人有15人将此字写错,其中多数把"鉴"字写成"签"。过后,我反  相似文献   

14.
<正>一、编谜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谜语能使一些原本比较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形象,如"茶"字,下边是"朩",小学生很容易写成"木"。在教这个字时,我就编了"一个小人,躲在草里"的谜语让学生猜,加深了学生对"茶"字的印象。又如,认识"燕"字时,我又编了:"一只鸟,飞到北门口,生了四个蛋"的谜语。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语文(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录了《战国策·燕策三》片段,题为《荆轲刺秦王》。该文有一句云:"给贡职如郡县"。教材给出的解释为:"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但这句话还有两个关键的字"贡""职",尤其是"职"字教材没有给出解释,这里姑且予以补释。先说"贡"字。这个字的意义较好把握。《说文·贝部》的解释是:"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就是  相似文献   

16.
连续四年教六年级毕业班,使用的语文课本是旧人教版。教材《将相和》中的"御"和《世纪宝鼎》中的"鼎"都是课文的生字。每次教学生学习这两个生字时,我都反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音、形、意,还特别强调字形和笔顺。这两个字的教学花的时间是其他生字的三  相似文献   

17.
一次批改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把"冷"的右边写成了"今天"的"今",把"吞"字的第一笔写成了撇。"冷"和"吞",两个多么简单的汉字,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居然都会写错,而且错误率这么高,究其原因,我认为大概有以下两个:一是现在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大好,比较粗心大意,写完后又不会仔细检查:二是没有掌握好识字的方法和诀窍。为了巧记"冷"和"吞",开学后,我在班上进行了一项听写活动,并特意把"寒冷"和"吞并"这两个词放进去,结果却仍然使我大  相似文献   

18.
一、"技能领雁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内涵中职学校"技能领雁工程"包含"一核两翼":"一核",即以"专业技能强化教学"为核心;"两翼",即"教师技能领雁工程"和"学生技能领雁工程"。一核与两翼,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各有其效,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餐馆"、"餐厅"的"餐",很多人都简写为""。对此,语言文字工作者曾子以纠正,令人遗憾的是,直至今日,把"餐"简写成""的现象仍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恐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曾独成一字(后多作构字的义符),另有其音和义。《汉语大词典》:",同'歹1'"'。"歹"字,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只列出一个词条"歹:dai坏(人、事)"。但追根溯源,"歹"字并非只表示一个词。《汉语大词典》把"歹"字列成三个词条:"歹1"、"歹2"、"歹3",各有其读音及意义。如"歹2",音dai,词义是:坏。这在现代汉语中仍使用,如前所述,修订本…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中有一名篇《将相和》,讲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大夫蔺相如和武将廉颇之间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指的是传说中的那块美玉——和氏璧。很多同学在书写这一词语时,常常会把"璧"字错写成"壁"。这也难怪,谁叫这两个字长得这样像呢,稍不留神就容易混淆。不过,如果你弄明白了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不会再弄错了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