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组织公民行为(OCB)是普遍存在于组织中而又被忽略的重要行为,它对组织和个人提高工作成绩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OCB理论为基础,探讨了OCB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及人员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讨组织公民行为(OCB)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用OCB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900名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与OCB整体差异显著,与OCB呈显著正相关;大五人格各因素与OCB各个方面也存在差异,外向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对OCB各方面呈现很大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组织公民行为是近年来管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既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又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组织管理实践。本文就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分析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形成的因素,并提出激发组织公民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组织公民行为(OCB)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组织公民行为是指组织成员自愿做出的、没有得到正式的报酬系统直接而明确认可的、但从整体上有助于提高组织效能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运动家道德、组织忠诚、组织遵从、个人首创性、公民道德、自我发展等多个维度,对组织运作有着积极作用。同时,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运作也有负面影响,如对绩效的影响还不能确定是完全有利的,并且有印象管理的嫌疑等。作为管理中的一把双刃剑,管理者应当注意识别和引导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使之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警惕和抑制其消极行为。  相似文献   

5.
组织认同的形成由角色融入、价值观一致、情感依赖三个过程交织构成,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认同感和组织公民行为。根据组织认同相关理论,选择浙江省8所高校为调查对象,研究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和不同背景变量组织公民行为的差异。提出培育更多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路径:引导志业追求、释放创新活力、促进与组织的适度的价值观共享、形成适度的情感依赖。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研究》2017,(1):79-86
人格是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通过人格特征来预测工作绩效,长期以来一直是组织行为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用来自13所高校的865名高校教师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人格特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并验证了组织认同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五人格特征的五个维度对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OCB)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五人格特征的外倾性维度对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组织认同的调节下,外倾性维度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也有显著正向影响;神经质维度对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责任感维度对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组织认同的调节下,责任感维度对高校教师的OCB也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已有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未能明确工作不安全感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关系。以组织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并基于多维度的工作不安全感视角来对工作不安全感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关系进行权变性考察。运用调节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787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工作丧失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薪酬晋升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则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此外,在过度竞争不安全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消极联系间,组织支持感起到了正向调节的作用,但在薪酬晋升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安全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联系间,组织支持感均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研究综合社会交换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理论对以上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8.
音乐偏好是欣赏者在两种以上的音乐作品或要素中所做出的立即性的且不涉及认知或美感判断的主观喜好选择.近年来,国外较有影响的音乐偏好研究的理论模式主要有层级模式、刺猬行为理论模式、相互反应模式等.研究发现,熟悉度(重复聆听)、音乐特征、学生特征、社会因素和教师因素等是影响音乐偏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学生评价为视角研究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通过对47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调查收集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关键事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设计量表.再通过对3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预试量表,形成正式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对59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施测,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了学生评价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三维结构:职业帮助、榜样树立和科研促进.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三维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三维结构模型拟合结果良好,合理可靠.最终通过对比以往的研究,讨论分析了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政治传播可以定义为,一定的政治传播主体(民众、政治家、政府或政治组织)运用有意义的符号,通过大众媒介与政治传播的对象之间进行的政治信息的传递、接受、反馈的行为和过程。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即政府(政治家、政治组织等)、媒体、公众。从媒体与受众、政府的不同关系,以及媒介自身的性质(其资金是否来自商业机构)三个方面分析,政治传播的模式可分为自由主义模式、社会责任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三种。科学分析和比较三种模式的特点,对于中国政治传播改革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吹哨人"制度以一种组织内部人员事前或事中监管的行为模式,顺应了国家监管体制改革形势,对公民个人、社会公众和国家各个层面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吹哨人"系属舶来概念,为使"吹哨人"制度在我国具备实用性,需对其从理论和程式两个层面进行本土化构建.理论上,应将吹哨行为明确为组织内部人员出于社会公正目的对组织不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或对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信息发出预警从而提醒公众注意的行为.同时将"吹哨人"制度纳入经济法领域进行规制,并塑造吹哨行为构成要件"三阶层"审查体系.在系统建构上应从选择系统性立法的法案制定模式、设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受理审查机制和制定实用的"吹哨人"保护救济措施三个方面来提高"吹哨人"制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基于响应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以及中央所提出的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建设要求,依据组织公民行为理论,重新审视了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机制,并从与高校辅导员相关的微观环境、情感承诺及绩效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如何有效激发高校辅导员组织公民行为的探讨.研究证明,加强高校辅导员组织公民行为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长期建设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语境是语用学中一个十分基本的概念,除了包括语言因素,还包括非语言因素。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是由J.Austin提出的三种言语行为模式,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语境因素是研究中分析各种语言现象时无法不涉及的因素,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时同样如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语境因素在这三种言语行为模式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激励模式是试图解释和预测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为组织确保其行为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提供理论依据并进而形成的特定理论模式。"三因素激励模式"定义并决定了人才激励的范围、结构与导向,具有极大的理论可能性,包括对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的解释。以"三因素激励模式"为视角,观照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激励,其基本要素生成了若干具体要目以及相应的条件假设。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暗含着相互影响的内外两个循环系统,而在激励机制的具体运用中,对激励广度、频度和平衡度等方面则应适当地把握。  相似文献   

15.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对丰富和发展组织管理理论、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增强组织竞争实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组织公民行为的引导策略应包括:第一,构建和谐组织;第二,完善公平机制;第三,创建人本文化;第四,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上 ,关于人是否存在意志自由的问题 ,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绝对意志自由论、行为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意志自由论。这三种观点对预防犯罪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绝对意志自由为基础 ,在预防犯罪上产生了刑罚预防论 (包括重刑预防和一般预防 ) ;以行为决定论为基础 ,产生了社会预防论 ;以马克思主义相对意志自由论为基础 ,产生了刑罚预防与社会预防结合论。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预防犯罪模式存在弊端的同时 ,提出了变“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为“以社会预防为主 ,刑罚预防为辅”的科学的预防犯罪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组织公民行为能够增强组织的效能.基于此,从组织公民行为的角度,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要求,分析民办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民办高校教师个人因素、民办高校组织等角度,阐述民办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影响公民新闻活动的三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公民新闻的作用,需要将公民新闻作为一种"集体"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来考察.需要超出个别案例中公民新闻的表现,从宏观层面来观察公民新闻整体实践的意义.从现实观察来看,公民新闻活动主要存在着三种典型的关系:一是由网民的社会网络构成的传播网络,二是网民间由于种种目的而结成的同盟,三是公民新闻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权力分化.这也是影响公民新闻活动的三种重要机制.第一种关系可以用社会网络的理论来加以认识;第二种关系可以从自组织的角度进行考察;第三种关系的研究重点,在于"意见领袖"这一阶层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共选择理论用理性行为模型解释了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所存在的困境问题.唐斯以"理性的无知"的模型论证公民不参与投票具有合理性,但是现实当中又存在着大量公民积极参与的投票困境,为此公共选择理论从获取利益的角度、节约成本的角度以及因人而异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公民投票参与的原因.为了使参与和不参与的行为都得到理性行为的解释,公共选择理论又试图对理性行为假设进行批判与修改,提出了新理性行为论,这种理性行为既包含利己主义,也容纳了利他主义,从而可以更有说服力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彭燕  陈天利  沙晓雪 《文教资料》2011,(4):204-205,140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对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我国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考察了辅导员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情况,结果显示,整体表现较好。并结合组织公民行为动因理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促进辅导员的组织公民行为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