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的外交政策被描述为"光辉孤立",这是英国在强国林立的欧洲保持自身政策灵活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就政治因素来看,"光辉孤立"是均势外交的一种表现,但深究其文化渊源,"光辉孤立"是英国政治传统中的保守主义和功利主义、外交丈化中的制衡观念以及不列颠民族特性和岛国文化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2.
英国长期以来坚持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推行“均势外交”,以欧洲为外交重点,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缔结同盟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之时,却游离于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之外,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宗旨,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与亚洲崛起的日本谈判签订了《英日同盟协定》。这种“先亚后欧”的外交战略抉择,是英国长期以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外交的重大调整转变,也是英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实力的具体体现和均衡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论二十世纪英国的孤立主义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立主义外交对英国的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它保证了英国集中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建立起辽阔的帝国,并保证了19世纪大英帝国的百年和平.进入20世纪,英国继续奉行所谓“超脱”的对外政策,其“孤立”立场对欧洲及世界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随着英国国势衰落,英帝国解体,英国最终不得不放弃该政策.孤立主义的时代虽已结束,但其影响仍在.  相似文献   

4.
英布战争是20世纪英国人与布尔人之间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对英国社会的 日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集中表现在:英国福利制度、英联邦的形成、英国军事改 革,以及“光辉孤立”外交政策的放弃。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英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称为"光辉孤立"。英国"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19世纪末随着英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相对衰落,英国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浪潮中成为众矢之的。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英国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光辉孤立",走上了结盟外交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从1945~1950年,美国的对欧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光荣孤立”式的远距离操控,以政治经济援助为重点的有限卷入欧洲事务和以军事援助为重点的全面卷入欧洲事务。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政策发展第二个阶段的重要标志。它随着美国抛弃“光荣孤立”式的对欧政策而产生,又随着美国对欧政策重点转为军事援助而结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五卅”运动中英国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斗争目标的叙述,阐述了英国被动地位的形成不仅有其内在的政策失误,还有日本的刻意谋划,才把英国一步步推到“五卅”运动的前沿。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习》2002年第一期登载了湖南省湘乡一中左丹书提出的一个问题:英国为什么没有参加“神圣同盟”而参加了“四国同盟”?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作以下的解答以供参考。一、英国为什么不参加“神圣同盟”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的维也纳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国操纵。但是欧洲列强在瓜分领土的斗争中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矛盾。英国在欧洲长期以来推行“大陆均势”政策,不愿意看到俄国过分强大,希望欧洲大陆几个强国互相倾轧,以便从中操纵,坐收渔人之利,因而积极支持奥国对抗沙俄,反对俄国将其吞并的波兰土地建立波兰王国的计划。法国虽…  相似文献   

9.
作为毛泽东“五大秘书”之一的田家英,其业绩在中共秘书工作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有许多东西值得今人学习,他功底厚实、工作踏实、处事求实,对党忠实所体现出的“实”的精神为后人特别是秘书群体做出了光辉榜样。学习田家英的秘书工作精神,对于加强秘书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光辉孤立"是英国传统的对欧洲外交政策,均势理论是其产生的理论来源;19世纪英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实际变化所构成的时代背景是其产生的现实根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式的变化,其面临的是必然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1.
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之所以受挫,是由于麦克米伦政府在对欧政策发生转折的过程中,仍然兼顾既往的利益关系-对英联邦利益的维护和换救英美“特殊关系”的努力,这些都极大地束缚了英国迈向欧共体的步伐,并且最终构成了戴高乐对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严正否决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麦克米伦的对欧政策之所以发生转折,是为了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挑战,从而着手调整英国传统外交模式下的比重和次序,以维护不列颠的大国形象和地位,正是因为决策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仍然未脱“三环”的窠臼,因而尽管麦克米伦在主观上作出超越传统“三环外交”模式的抉择,但在外交实践中还是兼顾既往的利益关系而不自觉地落入了俗套。由此可见,即使以灵活机动称的英国实用主义外交策略也一时难以应对传统事物对变革的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和阿拉伯人代表候赛因以通信的形式相互保证:阿拉伯人支持英国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而大英政府则支持除叙利亚西部及其他少数地区外的阿拉伯世界的独立和统一。与此同时,英国又与法国暗中签订了瓜分阿拉伯世界的《赛克斯—皮克协定》,阿拉伯人依靠英国实现独立的梦想最终成为泡影。《麦克马洪—候赛因通信》在阿拉伯世界播下了分裂和动荡的火种。  相似文献   

15.
Overseas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t last overseas students are being taken seriously rather than for granted'. This assessment by a THES leader writer (4 April 1986) is a fair reflection of how the attitudes of both Government and Britain'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changed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Until relatively recently, overseas students were regarded as little we than a fact of life whose presence here was very largely a reflection of Britain's post-imperial contact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y occupied a far from central position either educationally or politically. Now, however, the overseas student question is firmly established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und serous attempts are being made to develop coherent 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policies. This paper casts some light on how this change has come about. It begins by outlining the ways in which British policy has evolved since about 1980 and goes on briefly to analyse recent trends in overseas student enrolment in this country .  相似文献   

16.
张文彬 《天中学刊》2012,27(5):15-18
二战后,美国的最初目标是使日本解体,由美国占领日本本土,但亚洲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变化使美国调整了对日政策。1952年在美国的授意下吉田茂政府完成了《日台和平条约》的签字,彻底断绝了中日间的官方往来渠道。然而,日本并没有放弃与中国接触的思想,并形成了"政经分离"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影响着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发展。虽然在最终目标的达成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在重视民间力量的作用,维持中日关系不被美国的禁运政策束缚而中断方面,两国政府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前参议员富布赖特,1959—1974年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通过发表演说和举行一系列听证会,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作了大量舆论准备工作,对美国实现从“遏制并孤立”到“遏制但不孤立”对华政策的转变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国"教育优先区"政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卉  左兵 《民族教育研究》2007,18(6):110-115
1967年,贺尔西教授(A.H.Halsey)在卜劳顿报告中提出了"教育优先区"方案,随后被英国政府采纳,进而改善了物质贫乏或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状况.英国"教育优先区"方案的实施是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本文通过对英国实施教育优先区政策的分析,总结出该政策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教育优先区时,在对象选择、指标内容的确定、实施步骤、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