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所谓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与运用的能力,是学生熟练进行听、说、读、写的重要素养。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起步阶段,它关系着学生能否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能否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感要以学生积累语言、感知文本、运用语言为基础,只有让学生懂得学习语言的方法,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如何抓住低年级学生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语感的因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张雪瑜 《考试周刊》2015,(43):26-27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训练。本文主要介绍语感训练的几条途径:在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词析句中提升语感,在联想、想象中发展语感,在说写训练中实践语感。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运用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说 :“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它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各门学科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呢 ?一、重视语感培养。叶圣陶先生很早以前就指出 :“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语感能力是对语言感知和运用起监控作用的语言审析能力。语言的这种审析、监控能力是客观语言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 ,不断沉淀的结果。培养准确、敏捷的语…  相似文献   

4.
语感培养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内外阅读积累语感,通过比较、想象等方法品味文字,感悟语言,在模仿和创造中进行迁移,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若能把握住积累、品析、迁移这三个要素,就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生语感主要应在朗读、想象、品析和情境中培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把"读"当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还应利用有效的策略教会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品析、积累运用语言,从而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更要通过充分地"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7.
学语文,就是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要引导学生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培养他们的语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什么是语感?语感指的就是学生一看到文字,就有一种语言直觉性,能有一种感知语言、领悟语言的能力。拥有好语感的学生在学语言、用语言时,对语言会有着正确、丰富、独特的感受。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以"读"为本,积淀语"情";以"品"为主,积淀语"素";以"背"为梁,积淀语库;以"境"为托,积淀语感。在语文教学中,依托这"四重"积淀,重重深入,赋予语言美的韵律!  相似文献   

8.
姚金馥 《考试周刊》2010,(13):55-56
在新课程环境下,本文从设境激情、潜心涵读、深入品析、语言积累等几方面探索与总结了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淬炼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谓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直觉程度和敏感性.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可见。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认为“读——品——诵——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课特有的教学内容,只有集中精力抓好这四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语感能力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通过多听多说积累口头语言;通过多读多阅书面语言。增强语文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只有通  相似文献   

13.
李玲 《成才之路》2014,(14):1-1
语感是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表达力的合力,它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在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指导中激发语感,在引导想象中品悟语感,在背诵积累中孕育语感,在实践运用中培养语感,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教学要平平淡淡、扎扎实实地教 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提出:一节好课应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强调动情朗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书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感是一种语言的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比较、揣摩中,在朗读中训练语感,读写结合,强化语感,语文教学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从低年级阶段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所以,要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所以,要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8.
现在语文教学界有个时髦的词“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人对语文的直觉感知和直觉判断能力。“培养语感”就是培养学生一听就明,一说就顺,一写就能,一读就懂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正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和实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是情文并茂的选文,其语言、形式情感和内容都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审美,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是一定的语感基础之上的。因此我认为散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重在教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并驾驭语言的能力。语言品析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品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它要求重感知,重理解,重领悟。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品析是感知信息,选择信息,进而获取新信息的过程。语言品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品精彩文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要让学生直接感知语言,让他们充分地读,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渗情,并形成语感。教师可以采取形象感受、比较朗读、品析关键词句、多样化朗读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