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廉洁思想资源。论文从为官清廉、勤俭朴素、修身自律、廉耻思想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廉洁思想。这对于当今社会弘扬清廉文化、加强廉政建设也必将起到可贵的思想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阐释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锻炼健康体魄,体悟跆拳道"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内涵,讲述跆拳道教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知"荣辱",明"廉耻",这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进行了高度科学概括.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廉洁奉公的典范.他的廉政建设思想至少包括 4个方面内容:①确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出过"五关"的理论;②剖析官僚主义的表现,揭示其根源和危害;③阐明搞好党内民主是确保廉政的关键;④强调健全监督机制是廉政建设的保证.周恩来廉政建设的光辉思想内涵丰富,见解精辟,对当前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安徽廉政史源远流长,发展脉络清晰,廉政人物辈出,廉政思想丰富、且极具开创性,廉政实践成效显著,廉政文化具有典型性,廉政镜鉴深刻。安徽廉政思想对当代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廉政建设主体要坚持多元,要注重在社会层面推行"廉"德;廉政建设要注重官员廉德的培养;廉政建设要突出法制手段,保持廉政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强化廉耻感的几个问题之我见唐武“廉耻”是廉洁和知耻之意,亦即廉洁的操守和羞耻的感觉,所谓廉耻感,则是指人在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和约束自己或他人言行是否符合廉洁操行需要和观点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对自己或他人的廉洁行为感到满意,心情畅快,而对那些人所...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平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  相似文献   

8.
国有煤矿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主要存在思想认识模糊、教育理念和手段陈旧、内部监管缺位、责任追究不严格和机制队伍建设不完备等问题;在深入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教育为抓手,构建廉政建设教育机制;以制度为保障,构建廉政建设运行机制;以内部监督为重点,促进廉政建设根本好转;坚持"惩防并举"的方针,畅通信访渠道抓好案件查处;以队伍建设为载体,提高廉政建设工作水平等。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6,(8):86-91
弘一法师入释后的文化行持,融朱子理学于佛教文化行持中。弘法实践,"知""行"结合,倡导佛教文化精神与时代、现实社会相宜;"居敬""持敬"修为,彰显传统文化人格自为意志;"涵养省察",法门与根器契合相适的修为。其朱子理学涵养凸显出"知廉耻""存敬畏"的"本心"养成,具有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是清初思想家、大学者,他历经社会变革,对封建社会腐朽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主张以德治世,"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把"孝悌"、"廉耻"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提出了"天下众治"的早期启蒙思想,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涵盖了全社会道德规范.他的德治思想具有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中国的小说观念发生了从“史”到“文”的重大变迁,即由攀附于史转为以“文”为本位观照小说的价值。这是明中叶以来经学、史学、子学评点领域里“泛文论”倾向在小说评点领域的扩展。在这一变迁中金圣叹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隋炀帝艳史》,明代齐东野人编著。作品大量参考唐宋的笔记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他史料,记录了隋炀帝的一生,揭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并借古讽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人情化倾向对后世小说尤其隋炀帝系列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入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流程,分为明代前期和明代中后期两个方面。接着阐述了《牡丹亭》这部戏剧与明代社会思潮的契合点,此剧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作为个体生命本质存在的至情与快乐适意、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15.
有关明代司法诉讼解决的具体过程以及国家的统治理念和地方社会是怎样结合起来一直研究不多。本文以成化年间徽州府祁门县谢氏发生的诉讼为例,对明代地方司法实况进行实证性研究。可以发现,明代中期以后乡村纠纷越来越多,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尖锐,诉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像明初那样,在里老人的主导下进行的以教化、和解、调解为主的乡村裁判的效力发挥变得困难了,所以民众向官府诉讼的例子增多。这就是乡村内部调解能力出现问题的证据。明代中期以后,里老人在乡村诉讼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呈现出过渡期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焦氏易林》历来被认为是西汉焦延寿的作品 ,但自明朝起便有人怀疑不是焦氏所作 ,而是东汉人崔篆所撰。本文运用详实的文献并结合《焦氏易林》文本内容 ,认定其确为焦氏作品  相似文献   

17.
明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中颇受瞩目的一分子,同时也使得明代民俗发展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追求。这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的形象上有较为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吕潜是我国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文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本文对其诗歌、书法、绘画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介绍,着重探析了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明代女教书中“三从四德”思想的具体内涵.认为封建时代专门针对妇女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明代已经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缜密的思想体系,“三从四德”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兴"自明清以来就是一个为学者所争论不休的话题,褒扬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文章分析了弘治朝的功过是非,认为所谓的"弘治中兴"名不副实,它只是一个短暂、勉强的"治世"。尽管存在诸多弊政,但是明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弘治朝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却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