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调查目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是人成长过程中三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主要因素。最近有调查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影响已超过学校教育影响。因此,探索家庭德育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对于家教研究、对于指导家庭教育,进而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调查是为了解农村家教状况、探索农村地区不同年龄段(从幼儿到初中)学生家庭德育的特点及规律性,从而指导和改进农村的家教,增强农村家庭德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二 调查内容与方法1.内容本调查主要围…  相似文献   

2.
从年日复一年的家访调查中可发现农村家庭日渐衰落,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了托儿所,既要指导学生学习,又要照管学生生活;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家访快速减少,家庭的衰落与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家庭教育无力无法,学校也产生了教育困惑。  相似文献   

3.
罗梅 《南昌教育》2008,(4):16-17
一、导言 1.调查的目的 许多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非常难教,很懒,多数学生不完成作业,我们想通过调查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摇篮,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家庭教育的载体,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何在观念上、机制上、制度上进行调适和创新,是我们一直探究的课题。这几年,学生、家长、教师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家长的教育背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普遍出现了未婚的独生子女教师指导独生子女家长的新情况。我们坚持把组织和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作为学校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决定和上海市两个《纲要》的重要内容,转变观念、落实措施、锐意创新,用全新的理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命教育可以为学生做些什么,提出大学可以从学校层面加强家庭教育、生涯辅导和家长教育,从学生层面充分调动朋辈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教育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宏观的方面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学生自我教育;微观的方面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师素质,家庭的教育期望,社会的教育需求,学生的教育需要及所付出的主观努力。鉴于此,欲提高教育质量须从影响教育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入手,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对安徽省芜湖市具有代表性的四所中小学共274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及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及访谈,以图探析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的规律性。从调查访谈及观察分析中发现,当前家庭教育总的趋势为:绝大多数家庭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等也愈来愈合理和科学;家长愈来愈注重子妇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等。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化倾向,其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行为活动等方面,关心过多,忧虑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要求过多和期望过高。从总体调查结果来看,家庭教育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忽视大潮下的潜流即存在的问题,并且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针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注重发挥学校教师的重要作用、寻找与农村家庭教育指导适配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准等方面,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每个成员尽到应有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孟母三迁"是古  相似文献   

10.
简析当代家庭教育概念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教育概念的演进表现在: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全社会的事情;从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发展到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联系和合作;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父母大人)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教育和影响;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孩子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育,所有家庭成员在各个年龄段都受家庭教育;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协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家校协作教育理念,被视为未来教育的方向。通过实证调查与日常观察,对当前制约农村家校协同教育顺利发展的失范行为进行归纳分析,从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的本质内涵出发,对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间主体地位失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间协同内容狭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间评价规范失实等各种阻碍家校协同教育发展中各种失范行为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意见与策略,以期完善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职业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采取学校教职工示范、加强学生学校荣辱观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方法,使学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内化成行动。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73):7-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人才的德才兼备,而"德"主要依靠家庭教育,而"艺"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人最先、最多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而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文章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入手,提出了几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人们在谈论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看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和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有的时候是一样重要的,有的时候甚至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更深刻,所以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渗透家庭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家庭教育质量对学生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家庭教育指导是乡村教育在家校合作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当前惠州市B县乡村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现状,在分析乡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困境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校、教师等多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包括完善政府保障机制;健全乡村学校家庭教育管理体系;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协同建立高校与地方小学合作模式等,对乡村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学校、社会教育的不断改善中,家庭教育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教育的中间地带越发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徐志彤 《新课程研究》2007,(6):54-54,47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动共赢。常州市西新桥小学,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学校与学生家庭间的沟通比较少。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在校表现的好坏等等;交流的形式以教师一对一地向家长“告状”为主。  相似文献   

17.
校园暴力又称反学校文化,指的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与学校的主导价值规范相悖。校园暴力具有显性化、多样化、强烈化、长期化、低龄化特征。其教育方面的原因有学校文化形式与实质的背离,家庭教育的缺失,教师权威地位颠覆,学生群体文化的兴盛等方面。笔者认为消除校园暴力的对策有:倾力打造书香校园,激活学校德育,优化家庭教育以及调控学生群体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接受的教育一般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从进幼儿园起一直到大学毕业,待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多,他们直接受到教师和身边同学的影响,所以说学校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很大的。高中阶段又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过程,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9.
周颖 《现代教育》2014,(8):55-56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状况令人堪忧。面对知识基础较差且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困群体,教师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为改善教学,促进学困生的转化,要从学困生成因入手,分析调查学困生成因与缺失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的关系,深入剖析家庭教育缺失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品德、学习习惯等的养成会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系统工程。教育学生,学校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影响是助力。而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体互动,就要将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辐射到家庭教育中,正确引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