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战结束后的70年间,犹太人社会与以色列国家坚持赔款原则,分期分批兑现德国赔款;大力抢救大屠杀证物、完善大屠杀档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大屠杀教育,以设立纪念日等方式保存历史记忆,使之成为一种培养文化认知与教育认知的国际性话语,也对德国的反省与悔悟形成了极大的外部推力。  相似文献   

2.
论文首先介绍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文化记忆理论与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作者着重描述文化记忆理论对记忆研究的扩充和提升,认为文化记忆理论对如何解释和解决有争议的历史,分清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作用,并以德国学界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等话题的讨论作为例子,分析文化记忆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屠杀对以色列社会影响深远。但有关大屠杀的历史研究在以色列却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进程:建国初期它是一种禁忌;40年代下半叶总体研究维度深入;到50年代初大屠杀研究成为热点并被授予"官方"地位;此后大屠杀集体记忆概念化,并经历了艾希曼审判和"1977年转向"两次转折。随着时间推移,大屠杀作为集体创伤,已经成为以色列身份的一个中心要素与标志。  相似文献   

4.
对抗遗忘     
依靠活着的人的记忆、面孔、眼睛、嘴,使历史像用刀片划过心尖,一阵抽搐过后又在平静中复活,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是惨痛。这部九个半小时的纪录影片表现的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的历史。幸存者在面对覆盖着青草、绿树、白雪的特布林卡、索比堡、贝尔泽克三个灭绝营时,让复苏的记忆略作沉默,接下来,诉说,地点的诉说,声音的诉说,表情的诉说,超越了故事的意义和艺术的夸张。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在国家建构和治理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大屠杀记忆的政治功用,竭力打造大屠杀记忆的公共空间。它通过建立以亚德·瓦谢姆为核心的纪念场所、确立大屠杀纪念日与纪念仪式、规范教育体系中的大屠杀教育内容与形式、建设大屠杀网站、制作大屠杀影像等多元方式来建构历史记忆,推动大屠杀记忆逐步迈向公共历史领域,让未曾经历过大屠杀的以色列公众从大屠杀公共记忆中找寻历史通感。公众则借助纪念馆、纪念日、学校教育、历史遗迹、影像媒介等途径与历史互动,形成对大屠杀记忆的自我认知与评判。  相似文献   

6.
随着以"后现代"为代表的多个"后"概念不断遭到质疑甚至颠覆,玛丽安·赫希提出的"后记忆"概念岌岌可危。"后记忆"描述了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隔代记忆,强调创伤影响跨越代际距离的持续存在。本文以大屠杀亲历者后代的纪实叙事以及小说《噩梦父亲》为例分析记忆与后记忆的关系,展现幸存者无论沉默还是健谈都会导致与子女之间话语交流不畅、情感交流失败的问题,从而质疑后记忆中创伤影响的跨代延续,进而推翻后记忆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是由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大屠杀教育、保存大屠杀记忆,大屠杀话语才在国际社会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国际组织主要从战争罪行证据的调查与搜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否认大屠杀"等反犹主义行为做斗争等方面保存大屠杀记忆,并且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日益制度化。国际组织对大屠杀记忆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公众了解大屠杀以及种族仇恨的危险性,推动创伤教育成为公共文化的重要内涵与道德基石,但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创伤记忆的政治化解读与道德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别了,那道风景》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的一部新作,全书围绕着大屠杀和共谋犯罪而展开描写。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语境,结合新历史主义文论,来解读作者所揭示的人类在大屠杀“那道风景”背后的精神拯救,人类的自我反省。  相似文献   

9.
在事发时几乎毫无"美国性"的纳粹大屠杀,战后非但没有消弭于美国社会,反而逐步上升为美国国史和国家记忆的重要部分。二战期间美国未能切实援助犹太人的内疚感,在大屠杀真相浮出水面后,逐步转变为关注大屠杀、勿让悲剧重演的警钟,成为美国对待大屠杀态度转变的起点。以《安妮日记》《大屠杀》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品,对大屠杀进行去犹太性、美国化加工与诠释,在民众中引发激烈的情感共振。"艾希曼审判"成为大屠杀记忆美国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梵二会议"不仅使基督徒学者反思并研究大屠杀,也使犹太人开始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黑人民权运动推动长期遭遇不公与歧视的中下层民众将大屠杀视为揭露社会撕裂、达成权益诉求的有力工具。诞生于美国国内政治危机、被打上鲜明政治烙印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其建立过程是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主线,其建立标志着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刘常庆 《上海教育》2011,(21):49-49
德国统一后,特别是围绕二战结束50周年的国际争论,曾引起欧洲和美国的担忧,战争历史和大屠杀的记忆有可能被忘记。其实,在德国,这一历史一直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系统内存的术语.并举例说明了内存管理的原理和技术,使读者快速掌握管理系统内存的方法,从而可以使用更多的应用程序,并对由于内存使用不当而产生的错误有准确地定位和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Memory     
A good memory is a great help in learning a language. Everybody learns his own language by remembering what he hears when he is a small child, and some children who live abroad with their parents seem to learn two languages almost as easily as one. In school it is not easy to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because the pupils have so little time for it, and they are busy with other subjects, too.  相似文献   

13.
14.
This study examined effects of intensive memory use during one's profession on metamemory beliefs. Fifty-one actors and 60 controls aged from 20 to 73 year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etamemory Inventory in Adulthood. Both intensive job-related memory practice and younger age were associated with stronger memory self-efficacy beliefs. Irrespective of age, actors reported a higher stability of their memory with time and a higher controllability. No significant effect was found on metamemory knowledge. These findings show the relevance of the dissociation between metamemory knowledge and metamemory beliefs. Both memory practicing during occupation and age appear to influence only metamemory beliefs.  相似文献   

15.
详尽探讨了人类教学活动中各种记忆与元记忆现象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揭示出教学计划与具体教学实施活动中存在的各种误区或误解,进一步拓展了充分利用记忆与元记忆的规律提高教学活动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记忆老化:基于记忆理论的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记忆老化是选择性的,订发生在工作记忆和情书记忆方面,编码或提取信息所需韵精细加工愈多,年龄差异就愈大。许多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差异能够用简单的认知机制如知觉速度来解释,切不能归因于非认知变量。  相似文献   

17.
对计算机内存结构做了详尽分析,指出只有正确使用高版本DOS操作系统提供的设备驱动程序,才能真正合理高效地使用计算机宝贵资源—内存。  相似文献   

18.
19.
20.
历史的记忆     
文章结合葛兆光的著作,解释了在山西抗战口述史课题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在历史的写作中要重视下层民众的思想与生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