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乡村文化治理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乡村文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并且得出城乡二元经济政策正是造成乡村文化治理困境的根源。最后,结合我国现实,为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这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促进农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治理之所以可能,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本身具有"治理性"。大学文化的"治理性"是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独特治理属性和治理功能。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基本关系主要体现为嵌入、制约和促进三种关系形式。当前,大学文化治理的困境集中表现为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大学学术本真精神彰显不够和大学社会责任意识功利化追求。大学文化治理的关键是要凸显大学精神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价值,保障大学文化自觉转化为大学治理行为实践,并建构一种以参与、沟通、包容与信任为核心特征的大学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湖之一,它的治理直接关系着长江中游平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仅将洞庭湖治理视为一个纯粹的工程技术问题。以民族学的独特视角为切入点,论证了洞庭湖治理中的社会文化属性,进而指出根治洞庭湖乃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若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洞庭湖灾变的成因,洞庭湖的社会文化治理就无从谈起。为此,从民族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生态民族学出发,提出了使用文化制衡与文化要素嫁接手段诱导湖区文化重构,去建构根治洞庭湖的社会文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公司治理的引入,中国的公司治理实践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举措不少,但收获一般,这不由引起我们思索其原因。本文认为,公司治理作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有着强烈的文化背景。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揭示治理文化的内涵,并从中分析治理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义务教育学业负担问题由来已久,时至今日已然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阻滞。从学业负担治理的历程来看,政策治理的乏力、场域治理的纠葛和技术治理的盲从使得更深层次、更为持久的文化治理成为一种现实呼唤。基于“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衔接的学业负担文化解析框架,进一步阐明家庭文化孕育、学校文化加持和社会文化护佑是学业负担何以需要文化治理的机理。因由此,提出学业负担文化治理的进路在于:建立“休戚与共”的文化治理价值、强化“学以成人”的文化治理共识、推进“三位一体”的文化治理行动。这种着眼文化治理的新主张和新探索,旨在为义务教育学业负担的源头治理探寻文化之根,同时助力“双减”精神深入落实。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全球化时代大学治理的理念,内容涉及对大学本真的理性认识、文化对治理的意义以及文化视野下大学治理方略。同时提出"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在具体的治理中将"文化基因"融入到各项决策中、融入到育人实践中、融入到学术繁荣中、融入到对社会的引领中,做到既不泛化,也不虚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公司治理之所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仍然问题不断,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治理的主客体背后的文化依赖问题,简单的复制一种外国的模式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只有在把握这种依赖的基础上通过培养新的后向文化,辅以制度建设才是解决之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双一流"建设对研究型大学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用制度建设去平衡大学内外部环境间利益关系的传统治理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反思当前大学治理方式会发现,忽视大学本质及大学文化的应有功能已导致诸多问题。文章认为,需要进一步发挥大学文化要素的社会整合功能,在研究型大学治理中凸显更多的文化因子,系统地构建大学制度文化,重塑大学精神文化,完善大学学术文化,为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内源动力。  相似文献   

9.
马涛 《西藏教育》2013,(4):61-62
班主任的"文化治理"策略,本质上是如何建设班级文化的问题。具体来说,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关系着班级的发展定位,是其执行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其管理才能的展示途径。班主任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在班级"文化治理"模式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班级的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物质载体和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近年来普通高校的一些校园文化亚健康状态现象,论述了某些校园文化与当下的流行文化的承袭关系和不同特点,进而揭示了流行文化泛滥之下所繁衍的官场文化对高校学术、学风的危害,提出了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1.
语言具有生殖力和创造力,一个人的言语实际上是个体本质的表达。在大学治理中语言体系塑造了教职工思想体系,通过语言中介,教职工的整个心智和态度被塑造成型。语言为大学治理提供了有效资源,它要求建构"四位一体"的治理空间:对话空间、质疑空间、理解空间和共识空间。大学治理的语言策略是:超越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使用综合的语言认知风格、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建构安全的语言沟通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治理的着力点是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维护和发展文化权利。文化权利是人的一项与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并列的基本权利。文化权利实现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明程度,是国家文化战略人民性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组织,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具有高度分化和低度整合的特点。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大学的组织属性对于理解大学组织中的文化冲突和治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应以大学组织的文化属性为基础,以大学组织的文化整合机制为治理取向,着眼于组织特色塑造,坚持大学制度与组织文化的有机融合,协调大学治理结构中的行政文化和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营造有利于树立现代大学制度权威的文化环境,创建拥有共同语言和大学精神的学术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多元共治是德国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多种利益主体在相关程序和机制中都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并参与治理过程。这些利益主体可分为三类,即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产业界机构。这三类机构不仅代表着不同利益,而且也同时代表着三种不同文化。政府机构代表行政文化,教育机构代表学术文化,而产业界机构则代表工业技术文化。基于这三种文化,不同主体在参与德国教育治理中形成了不同特征。这三种文化有互补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它们通常可以保持一定平衡,这是德国教育治理的良好基础,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也会失去平衡,这对于德国教育治理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治理日益成为现代治理的一部分。本文分别从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对文化治理的不同面孔进行初步分析,以便在理论上更好地理解文化治理。文化和文化治理往往具备政治的面孔,因为一定时期的文化观念总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为阶级统治提供合法的意识形态支持。进入现代以后,文化治理的社会面孔越来越重要,并日渐渗透于社会的每一角落乃至意义和价值领域。如今,文化治理又日渐深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常常以其经济面孔示人。在实践中,文化治理的几幅面孔总是交融在一起,展现多样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经济面向的文化治理各自所起的作用具有相似性,其实质都是透过文化和以文化为场域达致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的内部治理急需开展基于文化治理的体系构建。大学治理和文化治理在建设目标和治理内容上高度契合,可以协同发展。当前,我国大学在文化治理嵌入大学治理方面,仍面临文化本质缺失、文化自信不足等问题。只有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治理嵌入大学治理,才能为解决我国大学内部治理问题找到新路径,形成中国大学内部治理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城市的文化治理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制约我国城市的文化治理主要因素有文化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社会成员参与意识薄弱、文化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城市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提高我国城市的文化治理,需要健全文化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成员参与意识,优化城市的文化供需结构,合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让文化成为城市竞争力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灰色文化既不同于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也异于与社会完全对立的反文化,而是在价值倾向上介于主文化与反文化之间的一种具有中间质的文化。灰色文化通常披着大众文化的外衣,以不断翻新的形式大肆宣扬、传播低级、庸俗的内容,并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一股泛滥之势,在潜移默化中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大学校园,灰色文化也颇有市场。要杜绝灰色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就要正本清源,净化环境,加强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等主流文化与时代气息的结合,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规范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使灰色文化无生存之根基和机会,还校园一个清新干净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儒家治理文化在整个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人本精神和实践品格,至今具有重要的资鉴作用.整观儒家治理文化,不难发现儒家治理以善治德治为魂、治己以修身正心为本、治民以仁政民生为务、治君以内圣外王为要、治国以礼法刑政为方.儒家治理文化从个体与社会、精神与方略、核心与要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抓住了治理的目标、主体、内容、根本、方法等关键问题,实已兼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