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德育回归生活,把生活还给孩子,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这就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精确的要求,即我们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因此,我们在发挥地方德育资源教育效能过程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2.
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我们完全可以站在生活的角度上,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政治观点去审视现实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理论教学富有生命力,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吸引学生去关注。由此可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还必须从自身寻找原因,想法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一、链接生活——丰富体验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1.引生活之水,灌习作之园。一是要以文化为食粮,…  相似文献   

4.
作文离不开生活,拓展作文素材和人生体验的积累空间,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情况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眸去观察生活,用童心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有细心地去观察,才有下笔如泉涌的文思。老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参与、投入生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创造,用心灵去体会,把观察实践中的发现积累下来,学生就有了丰厚的作文资源。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后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品德绝大多数来源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让学生能够用眼睛去观察周边的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评判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因为品德教材中绝大多数的素材是从生活中提取的,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寻求生活中的教育内容,时刻关注学生对生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寻找写作的源头,从而做到用手写我看,用手写我心,真实地写作,尽情尽意地表达。我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作文与生活紧密相融,指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心去体会,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写作积累素材。  相似文献   

8.
构建“生活作文”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走进生活 ,丰富素材库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 ,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1 以社会为背景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 ,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 ,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 :如民警指…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必须有极强的资源意识,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起个性化的语文资源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我尝试本着“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尽可能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地理试题情景设置应该体现人文性,生活性,趣味性、地方性,引导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价值,联系学生生活实践的原则,地理试题的素材反映了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所提供的文字案例、数据图表等情景材料真实,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1.
陈霞 《考试周刊》2007,(6):76-7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老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确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让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的源头中汲取营养,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人性美,表现现实生活的美好,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幼小的心灵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进而去表现生活,用自己那一支小巧的笔,描绘出生活的  相似文献   

13.
谭巨婵 《广西教育》2012,(10):48-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做到“让生活融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就应引导学生在学校中体验生活,在家庭中寻找生活,在自然中观察生活,在社会中感受生活,真正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以下策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只有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5.
周瑛 《教学月刊》2008,(10):33-35
新课标十分重视初中生的生活体验,重视对其生活的指导,使中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体验、内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新课程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努力把基础知识原理融人生活题材,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促进学生对周围自然的亲和力,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在生活中成长,从而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珞田 《考试周刊》2011,(37):59-60
教师在小学作文指导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享受生活,思考生活,丰富生活,开发作文资源,激发作文动机,组织教育学生过好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为作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韩崇祥 《师道》2005,(7):21-21
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灵将得到净化,情感将得以升华,他们会用充满童真的心去感悟美,用充满童趣的眼去观察美,用充满童稚的手去创造美。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极力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景的设置和榜样的引导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了解艺术、贴近艺术、拥抱艺术,让艺术美化我们的生活,让艺术装点我们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劳动与生活密不可分,贴近现实生活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劳技课程也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美。  相似文献   

19.
让低年级课堂教学走进生活,使语文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真正领略语文学习广阔天地的无穷魅力。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去发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能,在课堂中验证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课程的全新观念,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是品德课发展的最新理念。因此,品德课堂需要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走生活化教学的道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品德课中尝试了三点做法:一是让学生写品德周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这是品德课走向生活化教学的实质要求。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