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字化学习包能承载更多类型资源,能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建设数字化学习包应注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应发挥系统优势,建设示范性学习包,推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数字化是当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热点。高等教育场景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具有更为多种多样的发展需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促进每一个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提高一线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一线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学习技术(CTCL)范式聚焦学习者个体的需求,其在技术促进学习(TEL)领域的个性化学习实践,为高等教育的一线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3.
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学界共识。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多关注政策引领、理念探讨和设施建设,较少从教与学的关键场景出发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实践变革的前景、样态和机制。基于此,文章以“教学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阐述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定位和概念内涵,指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推动教学理念、设施、手段、方法的系统变革,推动教学主体走向学生中心、教学目标走向素养导向、教学内容走向动态多元、教学方法走向灵活多样、教学评价走向智能综合、教学环境走向虚实融合;从面向学业发展的人机协同教学、面向自主探究的数字实验教学、面向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勾勒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场景。未来,要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落地,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完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培育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胜任力。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智能终端全面普及,教师深度教学和学生深度学习逐渐从可能变成现实。在这样一种数字化背景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场景更加丰富,学习内容更加多元,数学学习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多路径、大背景的全新样态,具有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本特征。微信、微视频、电子档案、交互工具软件、iPad数字平台、3D打印技术、3D全景技术、APP工具软件等的综合运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自由、  相似文献   

5.
从一线教学场景需求出发,开发基于信息技术,融教材、数字资源、学科工具、应用数据于一体的数字化辅助教学系统;系统以一线教师、专家为主导开发,贯通初高中地理学科所有内容,与课程标准配套,与教材同步;可支持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实践学习、感知真实世界的模拟学习、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思路;详细阐述了数字化学生模型以及学生个性特征五方面的内涵,分析网络教学中个性化特征的获取和建模方法;结合实际分析了课程组在学生知识评价模式和学习内容展示两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过程,强调了个性化网络教学开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个性化教学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强劲生长点。许多学校正在努力探索借助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技术,在常规课堂中实现个性化的学与教,取得了可喜成果,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这几篇论文主要分享的是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在不同学科整体推进借助i Pad网络、基于学习过程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的思考和阶段性总结,北京中学为促进学生个性化深层学习、对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与教方式的探索,以及他们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展个性化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基于ChatGPT技术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提高学习成效和教学质量,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教学中ChatGPT的应用,提出了实施方案及评估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基础教育领域越来越受欢迎。基于"数字·多元"教学主张,积极应用Pad技术,进行数字化课堂学习的整体建构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学实践表明,Pad能够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拥有更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开放的学习工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让师生之间拥有更多的"互联互动",课堂学习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在分析学习者的认知起点(即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设计合适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并结合学习资源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开展在课堂中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近年来,党中央围绕教育现代化、数字中国、数字化转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部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也进一步催化了教育数字化的转型进程。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了当前备受关注的新热点,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技术如何走进课堂并有效促进学习又是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通过对本校远程教育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远程教育的学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成为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手段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是暴露出明显的传统教育的痕迹,借助数字化技术支持服务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尚未形成习惯,“穿新鞋走老路”的怪现象还广泛地存在。我们认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利用数字化技术,遵循远程教育教学规律,规范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互动,培养独立学习观等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2.
学习设计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设计的活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设计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释放和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唤醒学生自主学习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时代学习设计价值的显现,使得学习设计者成了教师角色的突出特征,表现为运用数字技术资源赋能教学提质增效,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及时支持。为此,应从教师的数字素养、设计思维以及设计实践三个角度出发,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有机融合的数字化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和研修体系,努力提升教师的学习设计者素养。  相似文献   

13.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数字化大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教学过程当中,数字化技术为我们创建现代化、新颖的数学课堂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形象化知识,降低知识理解难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更加深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职业教育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整合创新,搭建基于人工智能的职业教育精准教学系统,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实现精准教学,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分析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更精准地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内容的推送形式,构建虚拟教学场景,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达到最优效果。同时,引入情感分析模块,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多元评价,解决现有课程评价单一的问题,并针对学习评价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可以为教学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资料展开个性化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思维模式以及个性都有所差异,个性化的教学辅导才能够让学生受益更多。本文将具体谈谈初中生个性化数学学习及学习资源设计。一、学习方法的个性化设计在初中生个性化数学学习的设计中,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出合理设计。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指引,也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最直接因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将教育要素模式化、学习过程透明化、运用场景多样化。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着小学数学课堂变革,它通过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对教育资源整合运用,使得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以为学生提供真实而有效的学习机会为目标,促使学生全情投入学习,进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引导和组织教学的任务,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组织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的个性化,要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要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密切地与家长和其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经济时代,高职英语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数字化重塑。扫码学习、在线课程平台、手机应用、微课资源、数据挖掘等数字化资源赋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助力提升教学质量、效率、效果,补足教学短板。数字技术通过个性化教学方式助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以“互联网+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使角权责统一的学习情境服务于个性化学习内容、形式、效果评估。以“做学用合一”的教学方式赋能学生的职业发展、文化交流、语言交际和思辨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化技术发达的今天,一年级的学生到底适不适合使用数字化设备进行数学学习呢?本文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单元的教学为例,讨论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引进数字化技术,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改革的核心。"电子书包"将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储存并在课堂中实现终端互相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参与率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增强学习过程的创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