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般来说个人信息行政法应当是对个人信息进行合理利用与恰当保护相结合的法律。欧洲大陆和美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路径来保护个人信息,欧洲注重从权利角度出发保护个人信息,美国则更注重从信息流通的角度出发促进个人信息的自由流通,两种价值取向均有其合理与可取的一面。我国的个人信息行政法在价值取向上应当借鉴双方的长处。兼顾个人信息的"权利保护"与个人信息的"自由流通",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息上承载着人格利益,同时也具有信息流通的功能,因此,《民法典》将个人信息作为一项人格法益进行保护,未对其进行赋权。过于绝对化个人信息权益会使其丧失信息流通属性,个人信息不同于隐私与数据,个人信息兼具公法和私法属性,将其置于公法还是私法之下保护一直存在争议,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最为关键。从属性上看,个人信息兼具人格利益与信息流通功能,是带有公法性质的一种新型的民事权益。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以私法保护为主、公法保护作为兜底方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保持人格利益保护与信息流通功能之间的平衡,在保护重要民事权益优先的同时,采取去标识化处理和合理使用的方式防止权利滥用;置于《民法典》中“人格权禁令”则架起了公法与私法保护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利用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中出现了一些纰漏:个人信息被外泄,被随意用于商业交换,甚至被用于欺诈,等等,这对公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然而我国目前在个人信息的横向保护立法上基本处于空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从民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个人信息权在现实和法律中确定的必要性,建议在我国的民法中确立个人信息权,从而满足加强公民个人的权利和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自由流通,使个人信息的保护处于一个有序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儿童个人信息对其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事关儿童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法律的特别保护。我国现行立法虽然秉承对儿童个人信息特别保护的立法思路,但是将十四周岁以下儿童信息全部纳入敏感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规范有待商榷。从我国儿童信息保护的实践需求及现行立法框架来看,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在“敏感性”划分方面可以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成年人保持一致。由此,在儿童敏感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的区分框架下,基于场景理论,从风险管理和控制角度,以高中低的风险路径来构建分级规制策略,进而实现儿童信息权益的动态保护。  相似文献   

5.
反垄断法能否用以保护个人信息权益,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议题。数字平台垄断会在宏观层面限制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进而减损其个人信息权益。对此,仅关注微观选择自由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力有不逮。这为着眼于维护宏观竞争的反垄断法提供了介入空间。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保护对象与实践基础也表明其具有保障消费者选择空间的目标追求与功能定位,可弥补《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解决前述问题上的不足。依循前述保护逻辑,反垄断法应以间接保护为原则来提供个人信息保护,以数字平台垄断是否可能显著减少消费者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选择空间作为介入标准,并赋予消费者集体诉权,从而确保消费者享有实质选择自由,充分实现个人信息权益。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社会主体物质生活、道德观念以及心理需求的变化,一种新的法权要求——个人信息权利呼之欲出。个人信息权利的根本价值在于保护个人认为应当保守的信息利益,保卫权利主体独立、自主的人格以及在此意义上的精神安宁。捍卫财产利益的个人信息权利不可等同于财产权,恰恰由于其完备的人格权特质以及法理根源,个人信息权利应该属于一种新型的具体人格权。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保护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点燃,继而流行于欧洲、日本和若干发展中国家的一股社会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各国纷纷制定消费者保护法,消费者保护的观念开始逐步得到认同,形成了一个新法域——消费者保护法。从消费者运动的发展以及立法宗旨和具体法条可以推导出消费者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是“人权”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法律,综合吸纳了《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关于个人信息定义、处理规则、个人信息处理者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规定,分别从处理规则、个人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义务、主管部门、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原则性规定,特别在禁止利用自动化决策“大数据杀熟”、加重大型互联网平台信息保护义务、严格个人信息跨境要求、禁止应用程序(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和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方面提出针对性要求,奠定了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主基调,初步确立了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9.
建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制度必须理清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人为本是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要求在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上更加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在效率与公平上在现阶段应更加注重公平原则,在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上坚持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0.
保护个人信息是为了彰显以人为本精神,从而更好地尊重公民人格,保护公民的私生活。信息社会背景下,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在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之间相协调。本罪的个人信息应限定为与公民私生活相关,并与公共利益、公民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不相涉的信息,个人信息不限于隐私。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个人信息的单位或个人,违背公民合理期待,把合法占有的个人信息,未经公民同意或推定的同意提供给他人,侵犯公民私生活,就构成本罪规定的非法提供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社会形成人与网络、网络与人相互连通,个人信息的数字化给信息安全带来了诸多风险与挑战。我国现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体系,《民法总则》第111条第一次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权",美德两国很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鉴于此,从比较法的角度通过分析比较美德中三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并立足本国的法律传统和实践,在比较法的经验上以人格权为基础,应借鉴统一立法模式制定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时辅之以一定的技术手段,共同营造一个可信安全的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时刻处于泄漏的边缘。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特征和国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结合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建议尽早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收集的原则、个人信息权,设立监督机构,以实现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3.
近期公安部推出的身份证号码信息查询服务,社会各界评价不一。有蓝要从各方面对政府信息公开下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信息隐私权受到严峻挑战。信息隐私权具有不同于普通隐私权的属性并极易受到侵害,国外形成了不同的保护模式,我国应参考不同的立法例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适当的信息隐私权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体现其重要的价值,同时,滥用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利用失控及其他侵权行为也屡屡发生,国际上部分国家相继制定了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立法。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已提上立法议程之中,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通过对个人信息特征的分析,并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提一浅见。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uses data from a 15-country study to discuss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and learning technologies by disabled people and consequently their access to educat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oth between and within countries: income and language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availability. Thus, the greatest availability was in the higher inc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the richer European countries. The main barriers to technology use included cost, lack of funding and lack of information. A particular disparity in technology access was found between the English-speaking European population and Aboriginal speakers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in Australia, with considerably greater access by the former than the latter group.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are presented to increase access to learning and assistive technologies by disabled people. They include encouragement for developers to produce free of charge (minority language) technologies, research on mor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technologies and personal assistance, assistive technology centres in all learning institutions, simple funding mechanisms and a fund to support technology provision in poor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是大数据时代提高政府服务的必然选择,但政府信息公开也应承担保护公民隐私的责任。为了实现大数据时代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通过文献梳理以及整合政府公开的相关信息,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探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侵犯个人信息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明确“保障人权”的宪法地位、完善平衡法益冲突体系、构建隐私风险评估机制、增强个人信息保护与维权意识四个方面探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中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个人信用征信是由信息提供、征信机构以及用户对消费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利用的过程,法律制度应该围绕这一过程进行规范。其中,不仅要考虑政务信息公开、隐私权及信息财产保护等具体规则的设计,还必须解决政府在建设信用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征信机构的模式选择等宏观框架结构问题。清理所形成的诸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为据,才能通过立法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是承载个人信息的组合体,具有识别特定个体信息的档案特点。针对我国目前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的现状,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部门是确保个人信息不受侵害的实现主体,从档案管理的各环节入手。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建立个人信息控制人自律机制,对其承载的个人信息实行限制原则。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应采取技术上的保护措施,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开发需要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Easing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HE) for those engaging in lifelong learning has been a common policy objective across the European Union since the late 1990s. To reach this goal, the transition between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routes must be simplified, but European countries ar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his article maps the development in Denmark, Finland, Germany and England using a case study approach deploying data triangulation from a 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It explores the extent/commonality of structural factors for easing access for students engaging in lifelong learning. The cases are at widely different stages, but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considered essential in all countries for opening universit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ition paths from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working life into HE and links between HE, businesses and adult education from a 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all forms of learning, the flexibilization of study formats and the design of a curriculum that suits all from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