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阅读课文。这则寓言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内涵深刻。教学中可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领悟哲理,懂得“以自己的强点去比别人的弱点是不应该的,别人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教师课件出示明清时代的人形彩纹陶罐图片引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说说陶罐、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生1: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铁罐对待陶罐很傲慢,不尊重陶罐;而陶罐很善良,很谦虚。生2:陶罐很善良,想和铁罐做好朋友。而铁罐不尊重陶罐,常常奚落它。师:是的。(相机出示句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在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生3:“奚落”是什么意思?生4:我知道。“奚落”的意思是讽刺别人,看不起别人。  相似文献   

3.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情说道。  相似文献   

4.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终于有一天,陶罐忍不住争辩道:“我们生来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不等陶罐说完,铁罐咆哮道:“你敢跟我比,你算什么东西!走  相似文献   

5.
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是这洋指导学生朗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的。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  相似文献   

6.
《陶罐和铁罐》是义教第七册的一篇二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但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针对课文对比性强,对话生动的特点,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法和以读为主的方法来突破课文重点.  相似文献   

7.
去年,已85岁高龄的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借鉴、从读学写”作了巡回演讲。这儿,仅以她教学《陶罐和铁罐》为例,看看她是怎样引导学生从读学写的——首先,霍老师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来确定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自读,但又不放弃教师的“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加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导”在点子上。这篇课文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来表达中心思想的,采用拟人化手法,把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刻画得活龙活现,很有艺术感染力。霍老师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对…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意十分深刻的科学童话,它通过对“骄傲”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的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和不同结果的对比描写与叙述,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而骄傲自大,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练习:“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学生自由读课文时,很快便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这些词语。在教师帮助理解词语后,学生再读句子,体会铁罐骄傲的形象。这时,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动手画陶罐和铁罐的表情。对照两幅画,学生说说人物的心理。一个学生说:“铁罐说话非常傲慢,最后还蛮不讲理,大发脾气,所以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另一个学生说:“陶罐非常谦虚,在铁罐奚落自己时并不软弱,它跟铁罐讲道理,见劝说无用,最后不再理睬铁罐。因此…  相似文献   

10.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新入选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属于阅读课文,它通过对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故事的叙述,教育我们:要以客观的眼光,一分为二的态度去看待事物,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更不能因此而自高自大。根据文章的特点可运用比较法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本节课生字。理解“奚落”、“轻蔑”、“覆灭”、“遗落”、“相提并论”和“和睦相处”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合作。教学重点:懂得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其中表达的寓意。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两个罐子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去年,已85岁高龄的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借鉴、从读学写”作了巡回演讲。这儿,仅以她教学《陶罐和铁罐》为例,看看她是怎样引导学生从读学写的——  相似文献   

13.
陶罐和铁罐     
《辅导员》2011,(35):5-6
故事: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相似文献   

14.
写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解读文本时,切不可忽视文本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语用点。下面,我结合《陶罐和铁罐》来谈谈如何在解读文本时关注写的语用价值。《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告诉我们人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就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课文内容简略易懂,对话活泼有趣,学生乐于去读。我主要抓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一篇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颇有一些想法。今天整理出来,仅供同仁们参考。上课伊始,该教师先检查了一遍学生预习课文后掌握生字词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观察课文插图,认识哪些是陶罐、哪些是铁罐,最后进行对话朗读,体会课文内容,明确寓意。从整个教学结构看,流程还是清晰的。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对话”基本成了“互相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出现疑惑,教者不是引导他们在读中释疑,而是直接揭示出答案来。从开课到结束,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不超过三次。尽管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却未…  相似文献   

16.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片段】师:《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我们已经朗读了。下面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生:就是铁罐用自己的长处去比陶罐的短处,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师:你说得很好,那么故事是怎么发展的呢?生:铁罐挑衅、轻蔑地辱骂陶罐,最后甚至于恼怒、诅咒陶罐。生:面对铁罐这样的无礼,陶罐不再理会铁罐了。生: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世界上发生了变化,陶罐和铁罐都被盖在尘土里了。生:又过了许多年,人们到这里挖掘出了陶罐,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师: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人都有长处和短处。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  相似文献   

18.
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教法,如果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肯下苦功夫,深入钻研,认真寻找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便能找到开启课文的多把钥匙。就像人教版教材第五册课文《陶罐与铁罐》,老师初次接触该篇课文,都觉得有点无从着手,因为该文是一个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情节性强,内容较多。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教学,才能深入浅出,既具情境性,又具说理性呢?要达到这双重效果,确实有点难度,但只要执教教师认真读文,反复体悟,潜心钻研,还是能找到灵活快捷的途径的。我们来看看如下三种设计思路:第一种,发散式教学——以“你觉得课文里写的是一只什么样的陶罐和铁罐”为中心,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教师在尊重学生多元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感情朗读。充分朗读之后,教师再询问学生:大家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什么?这样设计的优势是抓住了童话中两个主人公的特点,直入童话主题,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各有各的独到之处,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第二种,对比式教学——抓住课文里“奚落”一词大做文章:1.请学生读读课文第一大段,找出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铁罐三次奚落陶罐,一次比一次尖锐,从“轻蔑...  相似文献   

19.
乡音     
我和她都坐了下来.抱头痛哭。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冉流那么多眼泪了,衣襟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我打了她之后我们和解了。在那一天我突然间长大了。后来我读了很多书,知道了一个新名词,叫“青春叛逆期”,只是我的叛逆期来得比别人早,结束得也比别人早。如今放学看到母亲,我总想甜甜地唤一声“姆妈”,再和她手牵手走回家去。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课堂看似书声琅琅、轰轰烈烈,实则只是海市蜃楼、天马行空。教师一句又一句的“你来试一试”“读出你的感受”“谁比他读得更好”,试图借此让学生触摸情感的温度。然而,我们缺失的是对文本的研读,对字眼、词眼的探究,泛泛的朗读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新一代的“播音员”。“读”的低效、无效让我在教学中倍感困惑,如何让学生多元感悟的读、神采飞扬的读、融会贯通的读呢?终于在执教《去年的树》时让我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迷茫之余心中有了一丝暗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