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冷战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南海地缘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中国的南海政策作出了新的调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得以正式确立,同时中国政府还注重加强了海洋立法和海洋硬实力的建设,并且在双边基础上与南海争端各方展开了积极的多边协商。根据冷战后南海地缘政治环境所呈现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南海政策的新变化,并展望了未来中国南海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南海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凸现以来,便随着南海周边国家国内外政策、地区国际格局乃至全球国际体系格局的变化而呈现不同态势。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在冷战结束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南海问题将持续存在,并存在爆发危机的潜在可能性。而在此期间,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南海危机管理尤其是危机的预警和控制应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应对南海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明朝建立初期,太祖朱元璋就在南海区域展开了对外交往。从整体上讲,这一时期中国与南海区域诸国建立起的朝贡体系不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政治体系,而是主要依靠明政府在经济上做出牺牲,以及中华文化上的传播来维系的。转换视角对这一时期中国在南海区域外交状况进行研究,可以跳出以"我"为中心研究带来的束缚,才能真正搞清楚中外交往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在交往中南海区域诸国对中国的向心力程度以及向心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南海问题正在从周边国家海洋经济利益争夺问题,演变成为西太平洋的地缘政治问题,其背后反映出美国遏制中国的霸权企图。今日的南海问题,使得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受到严峻挑战。我国应充分认识和处理中美关系已经出现的新特征,丰富解决南海问题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2010年南海争端又以新的表现方式再次凸显出来,其复杂化趋势也更加明显。导致此次南海争端风云再起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国际体系、国际制度的变化所引起的中国与相关国家在互动中相互不适应,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国明示南海为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不断加大"重返东南亚"步伐及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推动。只有在正确理解南海争端风云再起原因的基础上,中国才能以理性的方式应对各种挑战并做长远的战略准备。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捍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美、日出于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需要,对南海争端采取了不断介入的态度,南海地区边缘地带特性进一步凸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为攫取南海资源、占据地缘优势地位,以各种借口觊觎南海诸岛,并伺机侵占。在维权斗争中,中国政府不断地进行南海诸岛主权宣示,抗议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国土主权的践踏,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海疆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有确凿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二战之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南海问题,直到南海拥有丰富石油储藏的报告发表后,才出现南海争议.南海争议的实质是争夺战略利益和战略资源.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南海政策始终寓于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睦邻友好的周边政策之中,并把“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基本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海权论”创立者马汉认为:谁控制海洋和海上通道,谁就能控制世界。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其多方面的战略价值,南海周边各国与中国在岛礁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才形成所谓的“南海问题”。中国政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相应的南海政策。目前,世界各大国和各种力量纷纷介入南海及周边地区,甚至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鉴于此,中国应继续从“稳定周边”的大局出发,在坚持“搁置争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实施积极有效的方针政策,促进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周边国家不断在南海海域制造摩擦,挑衅中国主权,使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化。面对南海日益紧张地区形势,研究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南海问题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尽管海峡两岸采取的政策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却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在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缓和的背景下,推动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符合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在南海问题上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在南海争端中,其它东南亚声索国之间也存在着双边或者多边的主权和海域争端,这些争端及其解决将会对中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中国而言,在着手处理南海争端之前,必须对争端的重叠和解决现状进行具体而微观的分析,包括到目前为止有关国家之间进行或完成的双边的和多边的解决措施。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国家间海上划界的行为侵犯了中国的海洋权益。因此,中国需要及早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以早日划定海洋边界,遏制侵犯中国海洋权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南海政策,因循的是为美国对外总体战略服务的原则,既是其国家利益谋求的现实凝练与体现,同时又是其对外战略拓展的历史积累与沉淀。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体现了美国对中国防范与遏制的战略思路,对南海地区的局势及当事国的行为都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影响;中国对此应冷静应对。  相似文献   

12.
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海,南海一词的命名是中国人民认识客观世界、根据地理特征所赋予的文字代号,它富含中国元素,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当下的通用语研究,建议在南海英译时直接采用汉语拼音。采用汉语拼音意义重大,它不仅彰显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话语权,而且还为英语提供了丰富词源。  相似文献   

13.
南海诸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地质勘察表明南海地区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加之南海战略通道的重要性,周边国家不顾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出于各种动机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目前,南海地区局势严峻,未来南海问题解决存在不确定性。处理南海问题,中国需要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14年5月中越南海争端爆发以来,越日关系逐渐升温,究其原因既有双方经济利益的需求,又有能源资源的驱动、地缘战略利益的需要,还有双方提升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增加在领土争端中对抗中国的需要。面对越日关系升温,中国应该密切关注,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一方面对挑战中国底线的行为,要加强维权力度,将应急维权执法变为常态化维权执法;另一方面要在南海相关岛屿上大力建设军事基地,并在已经控制的争端领土上,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实际行动宣示主权属性。  相似文献   

15.
南海约占中国陆地与海洋国土总面积的1/4,是中国最大最富饶的一块海洋国土.每一岛礁的主权都关系到其周围12海里的领海、200海里专业经济区及大陆架的权益.至迟唐代以来,中国对南海及其诸岛,就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收复了被日本侵占的主权.由于内战和海峡两岸的长期对立,给了觊觎我南海资源的周边国家以可乘之机,侵占了我不少岛礁,使南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为了有效维护我国南海主权,应从多方面入手,为此,提出了关于南海维权的八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海及周边地区的战略态势与中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的"海权论"创立者马汉认为:谁控制海洋和海上通道,谁就能控制世界.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其多方面的战略价值,南海周边各国与中国在岛礁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才形成所谓的"南海问题".中国政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相应的南海政策.目前,世界各大国和各种力量纷纷介入南海及周边地区,甚至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鉴于此,中国应继续从"稳定周边"的大局出发,在坚持"搁置争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实施积极有效的方针政策,促进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7,(3):51-55
《海洋法公约》121条赋予岛屿与岩礁不同的海洋权益,但《公约》并未给予岩礁清晰的定义。应通过对维持人类居住中居民的身份、数量、居住时间和维持其本身经济生活的本身、经济活动的性质、来源进行分析从而对岩礁予以认定。同时,中国对南海权益的主张是以"群岛"的整体为基础而不是以单个岛礁的地位为基础的,临时仲裁庭对南海岛礁的认定过于狭隘。  相似文献   

18.
南海争端究其本质是中国在南海的岛屿主权与海洋权益受到别国的侵犯。争端源起于近代,历经三个阶段,至今已两百余年。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屡次侵犯中国南海,揭开了争端的序幕。冷战期间,东南亚有关国家在南沙占领岛礁、分割海域、掠夺资源,导致了争端的激化。冷战结束后,美日印饿等域外大国积极介入,加剧了争端的升温。面对错综复杂的南海局势,中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有效措施以坚决维护南海的岛屿主权与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9.
南海问题近年来因为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岛礁和资源的不断侵占愈演愈烈,本文试通过认知理论的视角分析因为石油、天然气的发现改变了周边国家对南海的认识,因为经济利益、国防安全、国家尊严等方面使人们在认识上很难达成共识,让南海问题日益复杂,而最终也需要各方的互信为解决南海问题奠定共同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朱楚慧 《文教资料》2006,(32):129-130
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魅力,深得目前中国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本文阐述了交际法教学的特点优点,结合中国的实际教学环境对在中国实施交际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并介绍澳洲大学语言课程中完整的交际法教学模式以及它在南海学院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